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675页(899字)

【生卒】:1104—1162

【介绍】:

南宋初着名史学家。字渔仲,号夹漈。少年时就立志“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表现出宏大的“气识”和“志量”。这时的郑樵并不热心宦途。徽宗宣和元年(1119),父郑国器病卒。此后,郑樵便谢绝人事,与弟郑槱随堂兄郑厚闭门攻读。郑槱早逝,郑樵、郑厚弟兄就到夹漈山修筑草堂三间,以读书为乐趣。郑樵在这里曾留下草堂题记和咏。南宋政权建立之初,正是宋金矛盾尖锐的关头。二十四岁的郑樵再也不能幽居山林、埋头故纸堆了,于是弟兄结伴下山,先投书“福帅江公常”,以后又两次写信给签枢密院事的宇文虚中,希望他们引荐。由于得不到引荐,怀才不遇,投效无门,又不愿与那些“不图远略”者周旋应酬,便重返山林,把“用世”的宏愿转向潜心钻研书本,借以抒发自己的学术主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郑厚后来走向宦途,郑樵则坚持夹漈山的清贫生活。他矢志不渝,为实现其弄通“百家之学”,“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宏愿,苦苦着述三十余载。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四十六岁的郑樵从写成的数百卷着作中选出一百四十卷,分别缮写,徒步二千里,到京城临安向朝廷进献。在《献皇帝书》中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身世、抱负,详细说明了着书经过和着作门类。结果得到朝廷嘉纳,把献书“诏藏秘府”。第二年回莆田继续讲学、着述。绍兴二十八年,高宗在行在召对郑樵,他借机陈说自己着书的宏愿,并献上《修史大例》以求得皇帝的正式许诺。高宗许他笔墨用具,回家继续写作。又经过两年时间,在旧稿基础上整理、审定,最终完成《通志》的全部编纂工作,实现了会通众史的夙愿。绍兴三十一年冬,他满怀兴奋心情带着用毕生心血写成的稿本又一次到京城献书。适逢高宗到建康,无缘得见。宰相汤思退为留守,经奏请授予他枢密院编修,兼摄检洋诸房文字。他又请求修撰金正隆官制,以此为由,要求入秘书省翻阅图籍,未能实现。第二年春高宗至临安诏命郑樵进献《通志》,但他于“命下之日卒”。他的大量着述都未能刊印传世,现在留存的有《尔雅郑注》、《夹漈遗稿》、《诗辨妄》等。《通志》是他一生精力所在,详见《通志》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