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史商榷》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687页(879字)

王鸣盛着。一百卷,实际是对《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十九部纪传体正史进行文字校勘、制度考释的着作。另有《缀言》二卷别论史家义例。所谓“商榷”,作者在序文中说得十分清楚,就是对这十七部史书“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考订重点是《汉书》和新、旧《唐书》,几乎占全书一半。考订最少是北朝史。每考一条都立一题目。文字校堪是全书的重点。书中几种校勘法同时并用,除了对校、本校之外,更用理校之法。校书是重点校,不是全面校。典章制度的考证,也是本书的重点。在十七史中只有“前四史”有旧注,其余各史都没有注释。该书对各代制度广泛进行考证,其中以考证地理和官制最多。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也是该书的一项主要内容。评论的对象包括史书体例、内容以至作者。对《后汉书》的评价很高,认为“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认为历来对《魏书》评价不公允,说它未必在诸史之下。对于李延寿及其《南史》、《北史》则十分贬低。书中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往往提出不同看法,如唐朝二王八司的“永贞革新”由于政治上的失败,历来多被贬议,书中却赞叹他们是当时难得的人才,肯定他们的改革于国有功,批评了《新唐书》“以成败论人”的做法。相反,东晋的王导,历来被誉为“江左夷吾”,书中却认为“导之庸鄙无耻甚矣”。该书校勘了我国“正史”中大部分史书,补正了其中讹误,考订了重要史实。钱大昕推重此书考证的功力,说它“主于校勘本文,补正讹误,审事迹之虚实,辨纪传之异同,于舆地职官、典章名物,每致详焉。独不喜褒贬人物,以为空言无益实用也。”(《西沚先生墓志铭》、《潜研堂文集》卷四八)该书同《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被推为乾嘉时期考史的三大代表作。通行本有广雅书局本、《史学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据史学丛书本排印,列入《丛书集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