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698页(852字)
【生卒】:1890—1969
【介绍】:
当代历史学家。长沙人。自幼受到良好的国学教育,后来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高等政治学校、德国柏林大学攻读语言文学,不仅掌握了多种东方古语言和熟习了佛典,还吸收了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1926年就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此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由于战争未能成行。他还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辑委员会委员。1945年以后,眼睛虽已逐渐失明,但仍教学、着述不辍。早年的着作偏重于蒙古史和佛学的研究,对蒙古史料学有重要贡献,指出《蒙古源流》于《蒙古秘史》增加的神话传说有取材于天竺、吐蕃事迹者。他从佛教典籍的研究中,对印度和中国两个亚洲文明古国的文化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印度佛典中的神话,有的成了中国小说的内容,而佛经的形式,对中国的文学体裁如演义、弹词也有影响。他还深刻的研究了佛教的哲理,探讨了它与中国思想史的关系,有不少创造性的见解。他关于中国古史的论述尤为人们所推崇,代表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详论了中国历史发展至唐代发生的重要变化,认为唐代社会诸制度,因时间与地域参错综合的关系,决非偶然或突然所致;有唐一代政治的变化,可从其统治阶层的变迁升降得知;唐初统治阶层实为胡汉民族融混、文武兼备的集团,皇室与将相的统一;武则天以后逐渐遭到破坏,于是科举兴,府兵废,文武互异,胡汉分歧,皇室与将相鸿沟相隔,成为中国中古史一大变,至玄宗时则演变全部完成。他对社会阶层的分析,对中国古代历史阶段性的论证,为中国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以诗证史是他进行史学研究的又一创造,代表作有《元白诗笺证稿》和《柳如是别传》。以诗证史可补官修史书的不足,为史学研究提供丰富而可靠的材料。陈寅恪以其深厚的基础知识、严谨的学风、超卓的史识,在史学界获得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