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698页(1093字)

【生卒】:1892—1978

【介绍】:

当代杰出的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作家和人。四川乐山人。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49-1978)、文联主席(1949-1978)。早年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史学上,他是运用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开创者。《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是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古代史着作。书中具体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推移的过程,证实了中国古代确实存在过奴隶社会,从而说明中国历史的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论证过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相一致。他的研究是立足于中国历史实际的基础之上的,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他研究了甲骨文和金文。他不满足于根据现有的释文和考证来研究历史,而是深入到古文字学本身进行研究,这就使他既在古史研究中开拓了新的资料来源,又把历史研究同古文字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并相对独立地作出各自学科的贡献,这是他超越于同时代其他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地方。《卜辞通纂》(1933)为甲骨文的编纂、整理,创立了一个科学体系。由于把古文字学的形、音、义加以辩证地运用,大大提高了古文字释读的范围和准确性,因而辩识了许多复杂难认的文字。整理方法,在分期断代、断片缀合、残辞互足等方面也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绩。郭沫若对青铜器铭文和器形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存世的主要青铜器作了系统的断代区分,使北宋以来就一团混沌、难于作为史料运用的青铜器和器铭有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具有了真正的史料价值,这一成果集中反映在《两周金文辞大系》(1932)中。郭沫若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分期主张。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他最后把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确定为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475年),并对这一大变革时期作出了系统的阐明。1952年出版的《奴隶制时代》集中论述了这方面的内容。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他深入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潮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并作出评价。1945年出版的《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反映了这方面的成果。他对先秦诸子和各派学说的评价同他的古代社会研究、古史分期主张是一致的,这就更能说明他的学说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古籍整理方面,《管子》号称难懂难读,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整理,完成了二百余万字的《管子集校》(1956)。由他主编的十三卷本《甲骨文合集》(1978),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甲骨文集大成的着作。郭沫若大量影响深远的史学着作同他的文学着作一样,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畅销于全世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