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阿诺德·约瑟夫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51页(1160字)

【生卒】:1889—1975

【介绍】:

20世纪英国史学家。1889年4月生于伦敦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就学于津大学巴里奥学院。1919年被任命为伦敦大学拜占廷和近代希腊史教授,1925-1955年受聘为该校国际关系史研究教授兼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的研究部主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曾在政府部门工作,并参加了1918、1946年的巴黎和会。1955年后,为退休功勋教授。1975年10月病逝。他的主要着作有:《希腊的历史思想》(1924年);《考验中的文明》(论文集,1948年);《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1954年);《人类与大地母亲》(1976年)等,其最重要的着作是12卷本的《历史研究》(1934一1961年)。

汤因比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学者施本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他反对把历史研究的范围限于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时代,坚持历史研究的最小单位是“文明”(或称“社会”)的整体。“文明”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共同文化或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群体。他说“文明”之最深厚的基础是宗教,“文明”是按照宗教的性质来划分的。他把六千年的世界史划分为20多个所谓的“文明”。这些“文明”都要经过发生、成长、破坏、崩解、和死亡五个阶段。现在这些“文明”大部分已绝灭,只存在着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东亚文明等五种“文明”。他说所有的文明不仅“在哲学的意义上说来是同时代的”,而且“在价值上也是相等的”,各有成就,也各有缺点和谬误。他又说在这五种文明中,有四种正在走向灭亡;虽然西方基督教文明也临近末日,但仍保持着“创造性的活力,闪耀着神圣的光彩”。他说他要以历史事实为例,对各种“文明”兴衰的原因提出各种可能的解释,作为当前的借鉴。他不同意施本格勒那种宿命论的观点,认为“文明”的灭亡是可以用某种明智的、及时的措施来防止的,宣称“文明”的循环是始终不变地在继续重复着。

为了挽救西方文明的危机,他提出了“挑战”和“应战”的说法。他认为,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就是那些摆在某个“文明”面前的一系列重大的任务,以及那些“富于创造性的少数人”对于此类任务的解决方式。他把那些摆在当前的重大任务叫做“挑战”,而把解决那些任务的办法叫做“应战”。如果那些“富于创造性的少数人”能给挑战以正确的应战,那末这个“文明”就会继续繁荣、发展下去;反之,这个“文明”就会衰落、枯萎、走向灭亡。他的这套“文化形态史观”对现代西方历史编纂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人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挑战”与“应战”也成了西方政治活动家的口头禅,说明他的史学理论已渗透到西方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去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