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58页(1313字)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作品305篇,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编辑成书。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之前称为“诗”或“诗三百”,大约是奴隶主的乐师们所搜集、保存和编定的。它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由兴盛到衰亡的历史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生活和愿望。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土乐的意思,又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等十五国风,共106篇。“国风”中有些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好的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是《诗经》的精华部分。有的抗议奴隶主贵族的沉重剥削,如《魏风·伐檀》;有的揭露奴隶主贵族的残酷和荒淫无耻,如《秦风·黄鸟》;有的写人民长期服役的痛苦,如《唐风·鸨羽》;有的反映奴隶们的辛勤劳动和痛苦生活,如《豳风·七月》;较多的篇章则是写婚姻爱情,如《周南·关睢》、《卫风·氓》。“国风”多数是抒情诗,四言句式,隔句用韵,但往往杂有二言到八言的句子,章节多重复,语言富于节奏感,形象鲜明,显示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是西周到东周的作品,共105篇。“雅”是指音乐说的。雅乐是周王朝奴隶主贵族的音乐。“大雅”标志着诗歌离开舞蹈而发展的趋势,是以雅乐伴唱的周王朝史诗,主要特点是叙事。《大雅·生民》记述了周始祖后稷出生、成长的种种神话传说,和他对种植谷物、发展农业的丰功伟绩,保留了远古史诗的痕迹“大雅”的篇章较长,章句整齐,典型句法是四言,节奏简单少变化。“小雅”大约是西周后期到东周初期的作品。其中《何草不黄》写服役的痛苦;《正月》写忧国哀民,愤世嫉俗的感叹;《何人斯》反映奴隶主之间剧烈的争吵;《大东》则反映东方诸侯国的臣民怨恨周王朝对他们的无穷搜刮和役使,等等。“小雅”的抒情意味较浓,形象性加强,句法仍是四言,篇章较短,章节重复较多,较有节奏。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颂”是“容”的意思,是指舞蹈说的。“周颂”表现了诗歌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古老文艺传统的特点;歌辞内容多是赞叹周先王的功德,很少叙事。“鲁颂”、“商颂”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颂”大都短小单章,句数不等,多不用韵,语言质朴。
赋、比、兴是人们对于《诗经》不同艺术表现方法的概括。简单来说,赋就是铺陈直述。赋的运用在“大雅”中最为典型。比是用譬喻的方法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并有即兴、起兴的意思,多用于诗的开头。“国风”和“小雅”多用比兴,因此比较富有形象性,艺术价值也较高。作品形式以四言为主,语言朴素优美,音律自然和谐,抒情深刻,描写生动,富于艺术的感染力。长期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许多伟大作家都向它学习。特别是“国风”那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