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64页(884字)

【生卒】:187—226

【介绍】:

三国人、文学评论家。字子桓。沛郡谯(今安徽毫县)人。生于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死于魏黄初七年(226年),年41岁。曹丕是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死后,他嗣位为丞相,袭爵魏王。这年冬,受汉禅,自立为皇帝

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三国志·文帝纪》)他长于军旅,既会射箭,兼通剑术。尤好读书,“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三国志·文帝纪》注引《典论·自叙》)可见他具有文武全才。

曹丕在即位之前就努力提倡文学。他和当时着名的文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人有深厚的友谊,常在一起游玩赋诗。他在《与吴质书》中谈到他们的时候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曹丕的诗作,多写男女恋情和游子思归的离愁别恨,缠绵悱恻,深切动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仍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如《陌上桑》和《善哉行》悲行役之苦;《艳歌何尝行》讽刺贵族游荡子弟的荒诞生活。在诗歌创作形式方面,他善于向民歌形式学习,能作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做到灵活多样不呆板。特别是他的《燕歌行》,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第一首完整的成熟的七言诗,值得重视。他致力于诗歌的通俗化,取得较大的成就。例如《陌上桑》、《艳歌何尝行》、《上留田行》、《杂诗》、《临高台》等诗,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都和乐府民歌有相同之处。这可以说是他诗歌创作的特色。

曹丕另有《典论·论文》,是讨论文学的专论,强调文章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功能和价值,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文气问题和文学风格问题,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多有公允的评论,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颇有影响。着有《典论》五卷,《列异传》三卷,文集二十三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