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73页(1489字)
刘勰着。中国5世纪末一部杰出的文学理论着作。大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和帝中兴元年(501),距今一千四百八十年。
这部才气横溢的巨着,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中国式的文学理论体系,全面分析了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刘勰在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中广泛探索了文章体裁、写作方法和艺术技巧,严谨地评价了一些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务华弃实、脱离生活、雕琢文辞、繁采寡情的浮艳文风,简要概括了齐梁以前一千多年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的主要实践经验。《文心雕龙》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论文学创作。刘勰十分强调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为情而造文”,“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情志为神明”,“情动而辞发”,“情变所孕”,指明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的感情自始至终起着重要作用。刘勰还论述了情物关系:“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刘勰十分重视形象思维的问题,指出感情与想象不可分离:“神思方远,万途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时他还指出了艺术想象中虚静与积学的作用:“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纶五藏,澡雪精神。”“积学的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刘勰强调艺术的夸张作用,认为夸张是需要的。“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夸张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弦聋”,夸张能够强烈鲜明地突出事物本质和作者的感情,但也要有分寸:“夸而有节。”
二、论文学批评。刘勰批评了三种态度:①贵古贱今;②崇己抑人;③信伪迷真。认为正确的批评方法是,“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全面的观点,广博的学识,无私的心怀,方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文学批评的标准是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在文学欣赏评价的方法上,刘勰发展了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提出“披文以入情”和“见异”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发现作家的独创性,分析作品的文辞而深入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通过解剖艺术形式来细致研究作品的内容。能够发现作品的独创性,只有知音人。相反,不能发现作品的独创性,则是平庸的批评。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刘勰正确地认为,作家思想感情要随着景物而变化,“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说明了自然景物是文学构思的宝库,同时强调创作主体人的作用。“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都说明了文学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文学的盛衰和时代动向有联系。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上,《文心雕龙》强调思想内容需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文附质”、“质待文”,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文质相称”、“华实相副”。刘勰反对弃本求末,为文造情的倾向,提倡有内容的作品,“志思蓄情,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为情而造文”。刘勰提出了风骨说,“风”是清新健康的思想内容;“骨”是挺拔有力的艺术形式。“风骨”则是刚健有力的风格(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他认为,作品的风格的形式取决于四个方面,“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先天的“才”(才华)、“气”(气质),后天的“学”(学识)、“习”(习染),都是形成作家风格的重要条件。刘勰的理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