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78页(1100字)

【生卒】:661—702

【介绍】:

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庶族地主,少时轻财重义,使气任侠。18岁始折节读书,遍览经史百家。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曾任建安王武攸宜的参谋,并随军东征,抵御契丹。为官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力主任用贤才,改革吏治,安定民生,招抚流亡,反对滥刑,平息冤狱;遂接连受到排斥打击,仕途几经沉浮。圣历元年,辞官还乡,不久遭武三思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歌革新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一文中,这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纲领。在这篇短序中,陈子昂以“思古人”“复汉魏”为口号,以“风雅”“兴寄”为武器,以“齐梁间诗”为革除的对象,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为建立新诗的目标,从而确立了自己诗歌革新的理论体系。陈子昂在这篇序中首先尖锐地批判了建安、正始以后至初唐以来“文章道弊”的总倾向,其锋芒所指重点是“齐梁间诗”。在反对五百年来“文章道弊”即形式主义总倾向的同时,陈子昂也高度肯定了诗歌发展中的进步主流,特别倡导要恢复“风骨”和“兴寄”的优良传统。他要求诗歌不仅要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矛盾,讴歌进步理想,而且务求气势飞动,音韵铿锵,光彩照人,使人心明眼亮,胸襟开旷,洗烦去忧,达到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整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和显着的社会效果。

在革新理论的指导下,陈子昂亲自实践,努力创作,诗多借古喻今,托物寄情,或感慨时事,或抒发理想,或指斥时弊。他所写的《感遇》、《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等优秀作品,“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73《诗话》)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诗歌理论。《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主要代表作品。这组诗既是他一生经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他政治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形象记录与反映。《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缅怀远古,遥思未来,纵目宇宙,驰骋太空,古已难追,来者不见,怀才不遇的愤然之情,知遇难求的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愁肠千回,黯然泪下,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凝成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引起了古往今来无数有志之士的共鸣。

陈子昂横扫六代诗风,在批判的前提下加以继承;追踪汉魏风骨,在继承的前提下大胆革新;倡导风雅兴寄,在革新之中独僻蹊径,从理论和实践上影响整个唐代诗坛,开创一代新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