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03页(1157字)

【生卒】:1190—1257

【介绍】:

金元时代人。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山西忻县)人。父亲元德明以诗知名,老师郝天挺又是着名的学者,所以他在少年时代就受到较好的文化教养。27岁时,蒙古军南下,他从家乡逃到河南。32岁中进士,做过南阳及内乡的县令。蒙古灭金前后,他和北方人民共同遭受到空前的灾难,激起了强烈的爱国思想。金亡不仕,回故乡从事着述,编纂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书,为后来修金史者提供了许多可靠材料,也保存了金代许多作家的作品。

元好问的诗文在金元之际影响很大。当时,金诗多是承袭前代,模仿气息浓厚。元好问针对这种状况,写了《论诗》绝句三十首,《自题〈中州集〉后》五首等,通过评论汉魏迄于唐宋的许多重要诗人和几个诗歌流派,来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概括地说,他认为写诗要提倡天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提倡豪放刚健,反对纤弱柔靡;重视独创精神,宣扬恢复建安以来的诗歌优良传统。他是继杜甫以后,比较系统地运用绝句形式来表达诗歌理论的重要诗人。

元好问生活在金元更代之际,耳闻目睹了我国北方人民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他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沉痛悲歌,反映社会现实。金为元所灭之前,他写了许多诗暴露金末“秕政日多”、“苛刻成风”的社会黑暗,表现了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感情。如《宛丘叹》,描写在极为残忍的“苍髯长官”治理下的人民:“至今父老背肿青,死为逋悬出膏血。”到处满目荒凉,荻花遍野。当金在蒙古贵族铁蹄下沦亡的时候,他写了大量的“丧乱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这些诗,具有史诗的价值,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岐阳三首》中,他写道:“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天问,争遣蚩尤作五兵?”这首诗描写了岐阳之役的惨状,控诉了蒙古贵族残杀无辜的罪行。此外,元好问还有一些描绘山川景物的诗章,如《游黄华山》等,亦颇有特色。

元好问的诗,艺术造诣较高。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认为,他的古体诗“构思幽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七律则更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数十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总之,对社会现实忠实的反映,丰富的生活内容,真挚的感情,多样化的风格,这些是他的诗歌能在我国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原因。

元好问的词《水调歌头·赋之门津》、散文《张萱四景宫女》、短篇小说《包女待嫁》、《狐锯树》、《戴十妻梁氏》等,也有一定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