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50页(1085字)
又名《天方夜谭》,是中古时期阿拉伯的一部文学名着。它不是某个作家的作品,而是广大市井说唱艺人和文人学士经历了数百年漫长岁月的共同提炼、加工、编纂而成的一部民间故事集。它以广阔的题材,洒脱多变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画面。这部故事集含有格言谚语、寓言童话、名人轶事、历史掌故、战争故事、恋爱故事、冒险故事等各类内容;涉及的人物也是形形色色,上自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商人、僧侣、医生、厨子、裁缝、鞋匠、渔翁、农民、脚夫、士兵、理发师、洗染匠、歌伎舞女、童仆奴婢,还写了天仙、精灵、魔鬼等等幻想世界里的形象。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古波斯文的《赫左尔·艾夫萨乃》即《一千个故事》;伊拉克的阿拔斯王朝的故事,也就是巴格达的故事;埃及麦马立克王朝(1250-1517)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中最早的一部分故事及其手抄本在中近东各国开始流传的年代约在八世纪中叶即中国史书上称做“黑衣大食”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的前期(750-850),但直至十六世纪全书才基本定型,共收了200多个故事。
《一千零一夜》以朴素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生动地刻画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和纯朴善良的品质。这些积极的思想倾向贯穿于全书,这或许就是《一千零一夜》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深得群众欢迎的根本原因。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神灯记》、《补鞋匠马尔鲁夫》等流传极广的故事,它们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心地善良、憨厚老实的平民百姓,他们共同具有的一个品质,就是不畏强暴,为了帮助别人敢于挺身而出向恶势力进行斗争。因此,他们的遭遇,他们的命运深得广大读者的同情,为他们的忧而忧之,为他们的乐而乐之。
《一千零一夜》流传于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帝国时代。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混杂大量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如伊斯兰教的宿命论观点,轻视妇女、丑化奴隶、崇尚金钱等腐朽思想在故事中也有所反映。
《一千零一夜》问世后,被译成世界大多数文字。它的丰富多彩的题材,引人入胜的想象,近乎荒诞的夸张曾对近代西方各国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文艺领域发生过重大影响;它的许多故事甚至成为西方作家再创作的源泉。我国已出版了纳训翻译的《一千零一夜》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