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勒西达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60页(1161字)

【生卒】:1532—1623

【介绍】:

印度中世纪虔诚派人。生于北方邦阿拉哈巴德附近农村的婆罗门家庭,出生后不久父母就死去了,从小受了不少的折磨和痛苦,曾不得不沿门求乞。青年时代遇到一个宗教大师,充当其弟子,从此成为虔诚的印度教徒。他跟师父学习梵语和宗教经典,聆听师父诵读《罗摩衍那》,于是他自己也写了以罗摩故事为题材的《罗摩功行录》,晚年定居在宗教圣地贝拿勒斯(今瓦腊纳西)。

杜勒西达斯写了十二部作品,主要是《罗摩功行录》,其次还有《谦恭书》、《歌集》、《双行诗集》、《黑天歌集》等等。

《罗摩功行录》是杜勒西达斯以梵语中蚁垤写的《罗摩衍那》和无名氏写的《神灵罗摩衍那》为蓝本,用印地语的方言加工改写而成。从整个篇幅来说,不到《罗摩衍那》的一半,从内容来说,略去了第一篇和第七篇中与主题无关的神话故事和罗摩即位后的内容,删去或压缩了罗摩失妻后占很大篇幅的悲哀情绪的描写、战争中雷同的场面和一些繁琐的部分,改动了罗摩帮助须竭哩婆射死其兄的情节,突出了罗摩一边的正义性,所以从结构上来说,更为合理。另外,还有一个细节的改动,这就是十首妖王罗波那劫走的不是真正的悉多,只不过是悉多的幻影,因为罗摩既然是至高无上的大神下凡,他的妻子怎能轻易被劫走呢?但这一改动,使得罗摩失妻的哀伤显得不真实,而且消灭罗波那就有点“师出无名”了;但是,作者以至后人似乎不大重视这一变化或由这一变化而产生的种种问题。《罗摩功行录》对情节的剪裁和改动一般来说是成功的,主要的成功之处在于刻画的罗摩的形象比原来更高大完美,特别是婆罗多的形象更感人,其他如罗摩的母亲以及罗什曼那等都更为理想化了。

杜勒西达斯为什么要加工改写《罗摩功行录》?人们认为,不是单纯为了普及罗摩故事,更主要的是当时伊斯兰教民族统治印度社会,统治阶级提倡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这对印度教和印度教文化是一种威胁,所以宗教上的虔诚运动和反映虔诚运动的作品都有一个振兴印度教和印度教文化的目的。同时,诗人写出贵族的高大形象,解决王室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靠的是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也是对印度教的大大小小的王公们的希望,虽然这在封建社会晚期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

《罗摩功行录》是通过三个人物口述,三个听众转述的方式进行的,全诗都有整齐的格律,一般由四节四行诗和一节双行诗组成十八行为一个单位。这部作品几百年来在印度北方被当作文学的典范、宗教的经典、伦理道德的宝库、生活的百科全书。诗人杜勒西达斯本人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些地方甚至为他立了庙,供人祭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