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63页(1149字)
【生卒】:1644—1694
【介绍】:
日本江户时代着名俳谐诗人。生于伊贺国(今三县)上野赤坂町下级武士家庭。本名宗房,别号桃青、泊船堂、风罗坊等。他幼时给藩主的嫡子藤堂忠良做伴读侍童。忠良师从北村季吟(俳人,“贞门”的门生)学习“贞门”(俳谐的流派。提倡使用俗语,讲究诙谐、幽默)俳谐。芭蕉从此时始入俳谐之门。
俳谐,是起源于庶民的一种形式短小的诗歌,它不避方言俚语,以滑稽诙谐的着想,写市井细民的感受。共三句十七个音,所以要求艺术表现上十分凝练。
芭蕉二十二岁时,主人早逝,他便出奔京都,向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二十九岁时又转辗到江户(今东京),曾一度就任水道工程的小吏。在江户,他与“谈林”(俳谐的流派。提倡新风,使用比“贞门”更通俗的语言,为当时商人所喜爱)派接近,在他最初的俳谐集《贝炊》中,可以看出“谈林”派的影响。但他渐渐不满于“谈林”派的虚无、游戏般的创作态度。三十七岁时,由于门人的帮助,迁居深川芭蕉庵。从此,他把自己真诚的感情倾注于俳谐的创作,使半娱乐性的俳谐提高到严肃的、纯艺术的境界,独自开创了闲寂、幽雅的“蕉风”,为一代俳谐之宗匠。
芭蕉自年轻时候起,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因此他的俳谐与旅行结下不解之缘。他移居芭蕉庵后还作了五次长途旅行。每次旅行对他接触社会、探索人生、观赏自然、寻觅诗情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他的《露宿纪行》(1685)、《笈之小札》(1688)、《更科纪行》(1688)以及《奥州小路》(1694)等着名游记,都是在旅途中写成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旅行,芭蕉也不可能创作出闪耀着珠玉般光辉的俳谐。他最后一次旅行是五十一岁那年(1694),从江户出发,途中发病,死于大阪。
芭蕉脱离武士阶级,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极其厌恶武士的专横和町人(商人)的堕落;又觉得都市是个“卑劣而又下贱”的利禄世界,因而采取了日本近世社会中知识阶层那种孤洁、风雅、与世无争的态度,不断离开污浊的都市,寄情于自然。所以他的俳谐,多追求自然美和恬淡的生活情趣。文笔清淡,语言隽永、含蓄,并讲究音韵和诗境,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后世尊他为“俳圣”,对日本诗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一生的主要诗作,均收集在他的《俳谐七部集》(其中包括《冬日》(1684)、《春日》(1686)、《旷野》(1689)、《瓢》(1690)、《猿蓑》(1690)、《炭包》(1694)和《续猿蓑》(1698)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