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林斯基,维萨里昂·格利哥里也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75页(1141字)

【生卒】:1811—1848

【介绍】: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艺批评家、哲学家、政论家。1811年6月11日生于斯韦阿博尔格城。18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因组织进步文学团体和写了一个具有强烈反对农奴制度的话剧《德米特里·卡里宁》,于1832年被校方开除。

1833年起,他为《望远镜》杂志撰稿。1834年发表了长篇论文《文学的幻想》,从而踏上了文学评论的道路。1838年起,主持《莫斯科观察家》杂志,次年该杂志停办,他迁居彼得堡,主持《祖国纪事》杂志的文学评论栏。1847年,他转到涅克拉索夫主办的《现代人》杂志工作,团结文学界进步力量,把这家杂志办成当时俄国先进的思想阵地。

别林斯基一生贫困,积劳成疾,1848年6月在彼得堡病逝。

别林斯基是在俄国解放运动中完全代替贵族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他在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中于40年代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启蒙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他肯定思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认为精神的东西不是别的,只是生理的东西的反映。他发挥了辩证法的思想,认为有运动才有生命,而发展变化的源泉是新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他已经接近于辩证唯物主义,但没有提高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别林斯基尖锐地批判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解放。但是他不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所以,他的社会主义带有空想的性质。不过,他与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认为,不经过暴力变革,用和平的方式不能实现社会主义。

别林斯基是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学批评的奠基人。他认为:一切艺术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永远高于艺术,艺术是现实的创造性的再现。他强调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他首先提出了艺术是寓于形象思维这一着名论断;他认为典型化是创作的一条基本法则;他主张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别林斯基探索、总结了俄国文学发展的道路,系统地论述了俄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形成过程,把美学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他的主要着作有:《乞乞科夫的经历或死魂灵》(1842)、《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1843-1846)、《1846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等等。他一生文学活动的总结就是1847年6月写的《致果戈里的信》。这封信反映了农奴制压迫下农民的革命情绪,充满了对农奴制的仇恨,对人民的热爱以及对人民解放的信心,列宁称它是“一篇没有经过审查的民主出版界的优秀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