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埃曼,米哈依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96页(980字)

【生卒】:1889—

【介绍】:

黎巴嫩作家、人,文艺批评家。1889年10月出生于黎巴嫩山区小城镇贝斯钦塔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少年时期在当地的一所俄国教会小学上学,后被选送去俄国上中学。1911年留学美国,1916年获得华盛顿州立大学的文学士和法学士学位。同年,被征入伍,随美军开赴法国前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直在美国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1920年4月和黎巴嫩着名旅美作家纪伯伦等在纽约发起组织阿拉伯旅美作家文学团体“笔会”,纪伯伦任主席,努埃曼任顾问。1932年回黎巴嫩故乡定居,一直至今。

努埃曼是旅美文学派的主将,写了大量的小说,诗歌和文艺评论。在他的作品中可明显窥见其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的痕迹。他主张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认为文学的根本目的是揭示生活的实质;因此,作品的思想内容与其他因素如语言、形式等比较始终是占首位的。努埃曼在文学创作中始终遵循这些原则,他的小说集《往事》、《豪绅》、《粗腿肚》等,以及《不育者》、《礼物》等名篇的素材都来自于作者所熟悉的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实践,对生活的挖掘十分深沉,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真实感。1918年发表的剧本《父与子》,作者落笔于两代人的家庭矛盾,着眼于揭示社会所孕育的新旧矛盾,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同时,作者对剧本创作中如何处理好民间语言和文学语言也作出了开创性的尝试。这些对现代阿拉伯戏剧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诗歌创作中,努埃曼主张发展自由体的新诗,而不拘泥于旧体诗的格律。他在诗歌创作中探索了多种形式的音韵格律,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创作的《兄弟》、《冻结的河流》等大量新诗充满了诗人的激情,内容深沉、刻画生动、色彩绚丽,是阿拉伯诗坛脍炙人口的佳作。

1923年,作者发表了着名的文艺评论集《筛子》,对阿拉伯文学、诗歌形式、文艺批评等重大文艺理论问题提出了系统的看法。他的观点富有革新精神,至今对阿拉伯文艺界仍有影响。

努埃曼着述丰富,年过90仍活跃于文坛。为了表彰他在文学领域里所作出的重大贡献,1978年他被授予黎巴嫩最高级的杉树勋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