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19页(1331字)

【生卒】:1909—1970

【介绍】:

新闻工作者、新闻理论研究工作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中共党员。青少年时代因受大革命思潮影响,离家求学。1927年初,由重庆来到武汉,加入贺领导的二十军学生营,随军参加了着名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流浪于广东、福建、江西、安徽一带。1928年下半年,考入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力求从书本上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

“九·一八”事变后,他不满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主义,愤而脱离该校,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在北大期间,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辽、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发起和组织长城抗战慰问团,慰问前线将士,并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大公报》撰稿。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名义,从成都出发,对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区作了为期10个月的采访,行程12000余里。他的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对西北地区的政治黑暗、人民的疾苦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后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由天津《大公报》公开出版,引起很大震动,半年内重印7次。西安事变发生后,他机智地经西安潜赴延安,采访毛泽东,所写通讯《陕北之行》,打破了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这篇通讯和他在绥远、西安等地采写的通讯,后辑为《塞上行》一书,由天津《大公报》馆于1937年出版。1938年他与恽逸群等共同创办了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团体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与胡愈之等共同创办了进步的新闻通讯社国际新闻社。旋赴香港,参与创办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报纸《华商报》。1942年转入解放区,先后担任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职。1946年11月到延安,任延安《解放日报》新华社联合编委会副总编辑。建国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全国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和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0年10月在河南确山逝世。

范长江在新闻工作之余,致力于新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有关论着被辑为《通讯与论文》一书,1981年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他主张报纸是政治的工具,反对所谓的报纸独立主义和新闻至上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报纸,不能离开党的领导,但报道什么、怎样报道要考虑群众的要求,报纸既应对领导负责,也应对群众负责,报纸的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他认为一个好的记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态度;第二,要有牺牲精神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志向;第三,要有博而精的知识、一定的专长和独到的见解;第四,会一门外语,同时能掌握骑、开车,乃至于驾驶飞机等技能;第五,要有强壮的体魄和周旋于社会各阶层的交际能力。他认为:对于一个记者说来,最基本的锻炼是群众观点的锻炼。此外,他还认为记者应该有以毕生的精力研究一两个由时代和社会提出来的重大课题的理想和抱负。他的这些观点受到新闻学界的重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