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69页(1202字)
《礼记》中集中论述教育目的和作用的篇章,其突出的贡献在于它提出了有关课程安排、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思想,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中外教育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理论的着作。
《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建国的最高目标在于“仕民成俗”,使人民完全接受统治阶级道德的支配,即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如此,《学记》还进一步指出,要普遍地实施教化,就应该提高教师的地位,应该把“为师”与“为君”、“为长”视为同样高尚,甚至把能为师作为能为君、为长的条件。既然教师担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就应该受到各方面的尊重。《学记》写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首先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为后世尊师重学风气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在教学内容和程序方面,《学记》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分两个阶段规定了一至九年的学习内容和步骤。即“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到了大成阶段,学生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躬行实践。可以说,这样的要求是比较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尤其可贵的是,《学记》还谈到了“正业”(课内学习)与“居学”(课外学习)的关系问题。它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如果能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生活就会变得活跃愉快,使学生们达到信道不移的程度。
和先秦一些教育着作多论“学”,少论“教”不同,《学记》兼论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并深入探讨了两者的关系。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概念和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记》首先提出了“预”的原则,即对学生的教育要预先作好准备,对其身上消极的因素和干扰教学的事故要“禁于未发”。而作为学生,则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作到“师逸而功倍”。
其次,《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浅显的比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而只知“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掌握好时机“及时施教”,要贯彻循序渐进——“不躐等”的原则,能够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理解知识。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是儒家一贯重视的教学手段,在《学记》中它被进一步称为“相观而善”,即把乐群、亲师和交友作为重要的教育要求,通过这种相互观摩,师与生都可以克服孤陋寡闻的偏颇,收到“长善救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