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尔,以撒·李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48页(1029字)

【生卒】:1881—1965

【介绍】: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1881年出生在罗尼亚,先在曼彻斯特文法中学就读,后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1908年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1910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13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教育学,1923年任该大学国际研究所教授,1947年退职。在此期间曾任卡内基财团理事会成员、美国学会协议会咨询委员、大学教授全美协会理事等职。代表着作有:《比较教育学》(1933)和《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1955)。

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学是把教育史延伸到现在。因此,比较教育学应当是用历史的观点考察各国的文化,从而探讨反映在教育上的各国的民族性。这是因为:现行的教育是由政治、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所决定的历史的产物;要说明民族性,就必须掌握存在于国民教育制度深处的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各种力量,以及社会和政治的理想;明确对学校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政治经济诸条件,这是不可缺少的前提。从这种立场出发,康德尔作了第一次真正的试验:按照决定国民教育制度的各种力量去考察国民教育制度,通过比较研究以明确世界教育的主要问题。他认为,对各国教育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建筑在对各国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真正的国际理解。

在研究方法上,康德尔进一步发展了萨德勒的“因素分析法”,指出比较教育学不仅不应停留在单纯叙述各国教育的现状上,还必须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探究教育现象背后的、并在那里起作用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力量。他认为比较教育有三种主要目的。第一,可以称为“报导——描述”的目的。也就是向读者提供某些事实,或者提供关于各国教育制度的“情报”。康德尔主要采用一些常识性的范畴对事实进行分类,例如分为教育组织和教育行政,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康德尔认为这种事实的报导虽然有局限性,但都是比较研究过程中主要的一步。第二,他认为比较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谓“历史——功能”的目的。仅仅报导事实,虽属必要,却还很不够。他指出:不应把教育作为孤立存在的事业来看待。它应同国家背景,同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知识的环境等联系起来研究。第三,“改善”的目的。在康德尔的着作中,他希望通过考查和研究比较外国的教育制度,以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并培养国际主义精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