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三国演义大辞典

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华书局《三国演义大辞典》第745页(1538字)

三国演义》研究课题之一。“文化大革命”以前,对人物形象的研究仅限于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等少数几个人物,除曹操外,对其他人物的研究尚不深入。新时期以来,这一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1.研究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对过去评论较多的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等,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而且对一些过去很少研究甚至无人涉及的人物,如魏延、赵云、庞统、刘封、司懿、孙坚、孙权、周瑜、鲁肃、陆逊、孙夫人、貂蝉、吕布、刘表等,也出现了各具新意的论文。2.新角度、新方法的采用。如李厚基从美学的角度着眼,认为曹操是由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典型,“艺术上美得如此精致”。“他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地位和作用,决不逊于任何正面形象,因为他有极深、极广的概括力量,以至在数百年后,依旧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心中,这是永不衰退的艺术美的力量!”(《曹操——一个丑转化为美的不朽的艺术典型》,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5期)许建中运用“性格组合论”,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有机的二重组合体。批判蕴含歌颂,矛盾暗合统一,雄才大略的英雄与奸诈凶残的奸雄集于一身。”“曹操的二重组合性格是小说力点之一,人物形象最有生机。”(《试论曹操性格的二重组合》,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刘上生则运用系统论方法分析曹操的性格结构,认为它是由相互联系的追求、掩盖和调节三种机制和相互渗透的心理、伦理、政治三个层次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以追求机制为轴心的性格机制相互作用的平衡和失控,形成性格基本稳态特征和动态变化的矛盾统一。“这种把性格机制的动态变化和性格结构的稳定性质结合起来的写法,是《演义》塑造形象取得的极大成功。”(《试论曹操性格的整体结构及其意义》,载《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欧阳健的《决策:诸葛亮艺术形象的本质和灵魂》(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朱伟明的《关羽形象悲剧美初探》(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等,也都是从新的角度研究人物形象的尝试。这些尝试,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3.对典型理论的探讨。这集中在对《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是否“类型化典型”的争论上。傅继馥在1983年提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是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典型的光辉高峰和不朽的范本。”他分析了“类型化典型”的三个艺术特征:其一,“重要艺术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特征,它表现得非常突出,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其二,“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缺少纵横诸方面的发展变化,处于古典式的静穆状态。”其三,“人物形象的内部诸因素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形象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类型化艺术典型的光辉范本》,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对这一观点,一些学者表示赞同,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石昌渝在《论〈三国志演义〉人物形象的非类型化》一文(载《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中指出:《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并不是某种道德品质的化身,它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三国志演义》表现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统一。首先,性格的成因与环境有关;其次,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物性格在表现形态上的复杂性。因此,称之为“类型化典型”是不正确的。张锦池则认为:“凡是不朽的典型,都是既充分类型化了的,同时又充分个性化了的:否则便不可能比实际更高、更美、更强烈、更理想。”“《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塑造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很难用类型化艺术典型或非类型化艺术典型来论定。其总的特点是博采雅俗,因材成型,艺术加工又有多有少,不可以一格绳也。”(《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原则和人物描写》,载《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1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