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三国演义大辞典

《三国演义》与罗贯中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华书局《三国演义大辞典》第777页(1450字)

书名。胡世厚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系1999年9月在山西清徐举行的全国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卷首有胡世厚写的《前言》。全书共收论文49篇,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组:(一)罗贯中研究。刘世德的《罗贯中籍贯考辨》认为:“罗贯中的原籍应该是太原,寄籍则是钱塘。”文章认为,《录鬼簿续编》所记“罗贯中,太原人”是可信的,无可置疑的;并对“东原说”展开商榷,认为:“最早的《三国志演义》版本(嘉靖本)、最早的着录《三国志演义》的书目、最早的罗贯中杂剧作品的版本,它们全都排斥了罗贯中籍贯问题上的‘东原说’。”陈松柏的《罗贯中其人说法种种》也认为:“只能以《录鬼簿续编》为据,将罗贯中的原籍定在山西太原,并因为他与《录鬼簿续编》作者相识相知又复相聚于杭州,我们又可以确定他在杭州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李灵年的《罗贯中研究七十年》比较系统地回顾了二十世纪罗贯中研究的主要进展,就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1)要把罗贯中研究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充分利用罗着文本、题署、文献记载和新发现的资料等作整体的、综合的考察。(2)应当继续留意访查、挖掘有关罗贯中的新资料,不放过任何蛛丝迹,哪怕片言只语也弥足珍贵。(3)要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求是的态度,不受成说的束缚,解放思想,开拓前进。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从善如流。(二)成书与版本研究。杜贵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根据明初瞿佑《归田话》卷下《吊白门》条所引陈刚中《白门诗》、张思廉《缚行》及瞿佑释义所述曹操白门楼杀吕布事进行考证,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至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之间,即泰定三年(1326)前后。邱岭的《楠木正成与诸葛亮——兼考〈三国志通俗演义〉之成书年代》对日本“军记物语”的代表作《太平记》中写到的三国故事进行分析,认为《太平记》中的三国故事只能借自《三国志通俗演义》,而不可能来自《三国志平话》或其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至少要比《太平记》早三五十年。由于《太平记》成书于1370年前后,《三国志通俗演义》就应成书于约早半个世纪的14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推断,正好与杜贵晨关于《演义》成书于1326年前后的观点不谋而合。上田望的《〈三国演义〉和明清出版文化》,李伟实的《毛氏父子所称〈三国志演义〉俗本与古本考》,马成生的《略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都有值得重视的见解。(三)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研究。这方面的论文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张靖、宋克夫、欧阳代发、曾良、段启明、赵庆元、石麟、雷勇、王枝忠等人所作较有特色。(四)艺术成就研究。这方面的几篇论文各有新见,其中曲沐的《超越之奇与超验之美》、郑铁生的《〈三国演义〉叙事形态的时空关系》尤有见地。(五)文化内涵与回顾展望。在文化研究方面,宋培宪的《“三国精神”论》、罗开玉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品题》颇具特色。在回顾展望方面,胡世厚的《二十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比较全面地回顾了20世纪《三国演义》研究发展的历程,脉络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沈伯俊的《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则着重探讨了“如何把握《三国演义》研究的发展方向,如何在新的世纪把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突破必须以版本研究的深化为基础”,“必须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研究史的研究”,“努力加强中外学术交流”等建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