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苏区辞典

南昌八一起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苏区辞典》第5页(1941字)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领导的武装起义。7月19日,李立三等奉中央命令到达九江,20日,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吴玉章、叶挺、聂荣臻等在此召开会议。会议分析了政治军事形势,提出了我党“独立的军事行动”,即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的意见。这个意见得到了正在庐山休息的瞿秋白等同志的同意,并由瞿秋白带交中央决定。23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到达九江后,对起义也极表赞同。接着,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李立三等又具体研究了起义的计划、政纲和宣言,决定7月28日举行起义,并急电中央请求批准。中共中央常委接到报告后,完全同意在南昌举行起义的建议,并将起义的决定迅速报告了共产国际。同时,决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4人组成党的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刘伯承、谭平山、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郭亮、周逸群、方维夏、彭泽民、张曙时等于7月底抵达南昌,为起义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7月24日,叶挺、贺龙拒绝出席张发奎通知他们参加的庐山军事会议,并把其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第二十军分别于25日和26日乘火车开赴南昌。领导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于27日正式成立,并对起义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因准备不及,起义时间遂改为30日。29日,时任中共中央常委的张国焘连发两封急电,称起义要等他到南昌后再决定。30日上午,张国焘来到南昌,他以共产国际“如有把握,可举行暴动,否则不可动”的复电为借口,主张拉拢张发奎。在前委扩大会上,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彭湃、谭平山都一致反对张国焘的意见,争论数小时仍未解决。31日晨,再开前委扩大会议。此时,张发奎来电,说因叶、贺未去庐山开会,他同汪精卫、孙科8月1日到南昌来。在这种紧迫情况下,张国焘不得不同意起义。前委当即决定于8月1日凌晨4时举行起义。31日下午,起义总指挥部的作战命令逐级下达,还规定了起义部队的识别标志和当晚的口令。朱德根据前委的部署,利用私人关系把敌军的几名团长邀请在一起喝酒、打牌,随后又将他们扣留,从而削弱了敌军的指挥力量。31日晚9时,由于一个姓赵的副营长投敌告密,前委当即决定起义提前两小时,即于8月1日凌晨2时举行。当时驻南昌的敌军有第五方面军警卫团,第三军二十三团、二十四团,第六军五十七团,第九军七十九团、八十团等,共约6000人。我方兵力有贺龙率领的二十军、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以及朱德率领的第三军军官教导团部分学生,再加上准备动员参加起义的蔡廷锴第十师和计划起义后赶到的第四军二十五师,共约2万余人。8月1日凌晨2点,起义军按部署发起了猛攻,到黎明,南昌城内的敌军除小部分逃跑外,大部被歼灭,起义取得了重大胜利。8月1日上午,在江西省政府西华厅召开了有起义领导人以及各省市和海外华侨代表40余人参加的联席会议,选举产生了邓演达、张发奎、谭平山、陈友仁、吴玉章、彭泽民、林祖涵、贺龙、郭沫若、黄琪翔、恽代英、江浩、朱晖日、周恩来、张国焘、叶挺、张曙时、李立三、徐特立、彭湃、苏兆征、宋庆龄、何香凝、于佑任、经亨颐等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谭平山任主席。同时,在大革命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的15名共产党员和7名国民党员以国民党中央委员的名义发表了“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屠杀工农、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种种罪行,指出他们的所谓党部,所谓政府“皆已成为新军阀之工具”。起义部队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由贺龙代理总指挥,叶挺代理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长。下辖3个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兼),党代表廖乾吾;第十一军军长叶挺(兼),党代表聂荣臻;第九军副军长朱德,党代表朱克靖。南昌起义的胜利,震惊了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汪精卫派兵遣将向南昌包围。前委审时度势决定撤离南昌,按原计划南下广东建立根据地。8月3日至5日起义军分批撤离南昌,取道赣南瑞金经寻乌、梅县向东江进发,力图以东江为基地,依靠海口取得国际援助,组织力量,重新北伐。起义军一路上打过一些胜仗,攻占了一些城镇,但由于没能和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孤军奋战,尤其是三河坝分兵后,不能集中兵力歼灭敌人。1927年9月下旬,在潮州(今潮安)、汕头,起义军遭强敌围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一部分撤到海陆丰,与彭湃领导的农军会合;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退出广东,经江西转战到湘南。1928年1月,朱德所部在湘南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配合下,发动了湘南暴动。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在宁冈的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