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苏区辞典

中共湘鄂赣省委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苏区辞典》第538页(1893字)

湘鄂赣苏区的最高党组织。湘鄂赣边区经过1927年下半年至1931年上半年的革命斗争,苏区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党、政、军、群各级组织纷纷建立,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为把这块苏区的革命斗争引向更高的发展阶段,1931年7月上旬,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指示,中共湘鄂赣边特区委在浏阳县东门乡楚东山村召开湘鄂赣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湘鄂赣省第一届省委,书记李宗白,组织部长吴致民(胡梓),宣传部长杨幼麟。1932年2月,中共中央认为中共湘鄂赣省委“犯了严重的调和主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决定派出以林瑞笙、陈佑生、郭潜、严图阁、谭凤鸣等人组成的中央代表团到湘鄂赣苏区,改组省委。3月19日至23日,由中央代表团主持在修水上衫召开了中共湘鄂赣省委第一届第三次执行委员扩大会议,集中批判了原省委领导人李宗白、杨幼麟、于兆等所谓右倾调和等错误,撤销了他们的职务,成立了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常委为:林瑞笙、黄加高、胡梓、洪紫青、陈佑生、杨奇、蓝桥等,书记林瑞笙,副书记黄加高,组织部长杨奇,宣传部长胡梓(吴致民),军事部长余贲民,妇女部长江运樊。1932年9月1日至15日,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在万载小源韩家祠堂召开了湘鄂赣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第二届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林瑞笙,副书记黄加高、陈佑生,组织部长陈佑生,张金楼代,宣传部长胡梓,军事部长余贲民。由于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和第二届省委未忠实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指示,中共中央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先后作出了改组中共湘鄂赣省委的决定。1933年7月,中共苏区中央局调陈寿昌、徐彦刚、刘玉堂、谭启龙、钟志英、张兴等30多名干部赴湘鄂赣省工作。10月,陈寿昌等离开中央苏区,1934年1月初到达湘鄂赣省委驻地万载小源。1月14日召开中共湘鄂赣省委扩大会议,宣布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改组中共湘鄂赣省委的决定,成立第三届中共湘鄂赣省委,常委陈寿昌、徐彦刚、傅秋涛、刘玉堂、谭启龙、邓洪、黎申庚等11人,书记陈寿昌,副书记傅秋涛,秘书长钟期光,组织部长黎申庚,宣传部长林瑞笙,白区工作部长罗其南。1934年11月,陈寿昌在鄂东南作战时牺牲。12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在平江黄金洞召开紧急会议,推举傅秋涛为省委书记。由于傅秋涛率红军在前线作战,由曾国祺代理省委书记,组织部长黎申庚,宣传部长谢亦吾(一说林海青),秘书长吴国祯。1937年2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再次调整领导成员,常委涂正坤、傅秋涛、张德华、骆奇勋、冯杏娥、曾国祺、谢乾、邓洪、萧辉锡。书记涂正坤,副书记曾国祺。中共湘鄂赣省委隶属中共中央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并一度同时接受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的指示,下辖组织为:鄂东南特区委,鄂东道委,鄂东南道委,湘北工委,赣北工委,蒲圻、阳新、通山、龙燕、龙湖瑞、阳大鄂、咸蒲崇通、湘鄂边、修水、万载、高安、修铜宜奉、咏生、平修铜、浏醴湘善、新分上等中心县委,湘江、河北、东北、东南、西南等特委,西北代表团,平江、平浏长、咏生、平修铜、浏阳、宜萍、万宜上、万铜丰、铜鼓、万载、宜丰、上高、高奉边、靖武永安、永修、修水、武宁、龙武、瑞昌、修铜、修铜宜奉、修通、修武通、修武崇通、湘鄂边、胡梓、崇阳、咸宁、蒲圻、通城、通山、阳新、鄂城、大冶、寿昌、龙燕、咸蒲崇通、龙湖瑞等县委(以上党组织成立时间先后不一,并非同时辖以上党组织)。省委机关驻地几经迁移。1931年7月,机关初驻浏阳县东门乡楚东山村。8月,迁驻平江县长寿街。9月底移驻修水县上衫圩。1932年4月,为执行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向东南发展的指示,省委机关又从上衫迁万载县西部边境小源乡(今仙源镇)月山下村王家屋。1934年1月下旬,在第五次“围剿”中国民党军向小源进攻,省委再迁铜鼓县西北山区幽居乡毛湾、祖庄等村。4月上旬,又因国民党军重兵压境和物资困难,省委转移到修水、铜鼓、宜丰、奉新4县边界的龙门山区(属奉新县地)。5月,再迁修水县画坪。6月,国民党军向画坪进攻,省委又回到龙门山区的奉新甘坊乡金洞村黄家祠、西塔乡百丈村百丈寺、西塔乡茶坑村等地。这时,国民党军向龙门山区进攻,省委和其他省级机关在突围中受到重大损失(称为六七月事件),于同年10月转移到平江黄金洞,坚持游击战争。后又随红十六师流动。1935年6月,国民党军再次向平江进攻,省委转移到鄂东南地区。同月,在通城县麦市又被国民党军包围。省委在突围中伤亡惨重。后仍转回平江黄金洞。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同年12月,湘鄂赣省委改为湘鄂赣特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