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苏区辞典

中国工农红军赣北游击队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苏区辞典》第554页(1336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活动在九江、德安、瑞昌3县边区的地方红军部队。1927年9月到10月,德安和星子两县农民武装在当地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武装暴动。暴动队伍转移到九江、德安、瑞昌3县边界的岷山山区后,继续坚持游击战争。12月下旬在岷山朱家垄成立赣北工农游击队,队长张源健,党代表李凌云,副党代表沈建华,隶属中共赣北特委,全队共60余人,枪40余支,活动于岷山地区。1928年4月,在德安彭山老屋宋村改编为赣北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张源健,党代表李凌云,副党代表沈建华,全队100余人,枪80余支,下设5个分队。6月,张源健牺牲,李凌云主张埋枪隐蔽被撤职。中共江西省委派张俊任大队长,沈建华任党代表。1928年8月,改称工农红军赣北独立营,营长张俊,副营长欧阳学端,教导员邬敦泽,下设5个连。隶属中共九江中心县委。1929年1月,独立营改为赣北红军游击大队,张俊调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大队长欧阳学端,副大队长沈逸民,指导员邬敦泽。5月,欧阳学端牺牲,大队长沈逸民,副大队长金瑞如,指导员仍为邬敦泽。1930年4月,中共中央要求从速成立红八军,并要求将赣北红军编入该军。6月,按照中央军委和长江局军委的指示,赣北红军游击大队和九江、德安、星子等县游击队在德安田家河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五纵队第九支队,支队长兼政治部主任杨振林,政委黄光,下辖两个大队6个中队,共500余人,枪500余支。7月6日,第九支队420人枪由杨振林、黄光率领从德安蔡山垄出发,经瑞昌到达湖北阳新,8月编入红八军第五纵队系列,留下的部分人枪仍称赣北红军游击大队,大队长余茂柳,副大队长余仕华,隶属中共九江中心县委。9月下旬,国民党武汉北区要塞司令殷祖绳调集大军向岷山“围剿”,中共九江中心县委为保存武装力量,决定赣北红军游击大队第二次北上阳新,与主力红军会合。临行前,改编为赣北红军独立团,团长吴干,副团长沈逸民。11月29日,独立团连同家属共1200余人,在吴干、沈逸民率领下,离开岷山到达阳新港,与鄂南红军合编为红三师,并留下小部分队员,12支快枪,在余茂柳领导下,继续在岷山坚持游击战争。1931年4月,中共湘鄂赣特区委成立后,赣北划归鄂东南分区领导。1932年8月,鄂东南红三师奉命开赴赣北游击。不久,国民党军进攻鄂东南,红三师调回鄂东南,留下师政治部主任喻照光率红三师的手枪连共30余人继续在赣北岷山坚持游击战争。10月,中共赣北工委成立,中共鄂东南道委派工委军事部长刘为泗重新成立赣北红军游击队,队长刘为泗,政委喻照光。1933年9月,赣北红军游击队与河南警卫师合编为赣北独立师,师长柯兴,政委喻照光。1934年3月,由于在阳新遭国民党军第二十六师郭汝栋部袭击,赣北独立师遭重大损失,改编为赣北红军游击大队,大队长刘为泗,政委喻照光。此后,在岷山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未改编为新四军,继续在岷山地区坚持抗日战争。1938年7月,改名为赣北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王全应,副大队长黄克银,政委李顺希,全队共400余人。1939年2月24日,为国民党湘鄂赣边区挺进军第三纵队司令兼江西省保安第十八团团长钟石磐袭击解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