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苏区辞典》第795页(1374字)
陕北地方红军。1932年10月1日,原活动于陕西延川、延长地区的工农红军西北先锋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后,开始出现红军陕北游击队称号。后因该支队支队长高朗亭负伤离队,加之敌人重重围攻,被迫散队藏枪转入隐蔽斗争。1933年5月,中共陕北特委决定,以原九支队为基础,重建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重建后称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强世清,政委李成荣(后杨仲远、魏武),同年强世清、杨仲远、魏武相继牺牲,该支队又转入隐蔽活动。12月,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谢子长回陕北,加强陕北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领导,恢复和重建第一支队,命李胜堂为队长,刘志清为政委,谢绍安为副队长,全队发展到30余人枪。同年8月5日,于绥德、清涧交界地区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支队长罗永宽,政委高朗亭。同年9月,中共神木南区区委领导创建神府特务队,队长李成兰,政委王兆相。11月,继而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支队长王兆相,政委马万里。数月后,该支队发展到100多人,以温家川、尚家峁为中心开展游击斗争。1934年2月上旬,中共陕北特委以原活动于吴堡宋家川与山西军渡之间的一支烟商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抗日义勇军,队长薛俊山,政委马佩勋。义勇军成立后,发动了葭县(今佳县)木头峪暴动。2月15日,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支队长薛俊山,政委马佩勋。此外,1933年冬至1934年春,还在绥德、米脂一带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五支队;在葭西、米东成立了第六支队;在神木、府谷成立了第七支队;在安定(今子长)西区成立了第八支队;在延川、延长成立了第九支队。1934年7月8日,第一、二、五3个支队会合于安定杨道峁,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谢子长,政委郭洪涛,参谋长贺晋年。9月18日,第一支队在安定西崖窑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团,团长贺晋年,政委马佩勋,辖一、二、三连和骑兵连,200多人,100多支枪;第三支队在神木南乡王家庄改编为第三团,团长王兆相,政委杨文谟,辖一、二、三连和学兵连,300多人,100多支枪;10月底,第二支队在清涧大马家山改编为第二团,团长郭育仁,政委马万里,辖一、二、三连和少年先锋连,300多人,100多支枪;同时,第四支队在葭县、吴堡地区改编为第四团,团长王士杰、政委王国昌。1935年1月12日,第五支队与第六支队在葭县下墕村合编为第五团,副团长李启贤,政委慕生忠。同月,神府地区活动的第三团改编为神府独立三团,遂将红四团与红五团合编为新红三团,团长王士杰,政委王国昌。陕北红军游击队5个主力团相继建立后,同月30日,以第一、二团和新三团为基础,在安定白庙岔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神府独立三团和红二十七军组建后,陕北又另行建立了23支游击队支队(又称纵队),其分布情况是:第三、五支队在神木东南;七、八支队在府谷地区;十一支队在神木高家堡附近;二十一支队在葭县、米脂、榆林3县交界地区;四、六支队在葭县、米脂、吴堡3县交界地区,二支队在清涧,延川地区。此外,一、八、九、十、十二、十三、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等支队,均活动在安定、延川、延安、安塞、横山、靖边、定边、米西、绥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