曶鼎铭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22页(725字)

【简介】:

西周恭王时器铭(一说懿王时期)。此鼎久已遗失,仅有铭文搨本。大篆。二十四行,约四百零三字。故宫博物院藏有搨本。《三代吉金文存》收入。

【赏析】:

《曶鼎》铭文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十分精美的艺术作品之一。放眼看去,一种茂密朴实、厚重凝练、古拙雄伟之气跃然而出,也许是时代精神和心理氛围使然,后人很难再写出有如《曶鼎》铭这样的气势来。因此,我想到,历来的书法家、鑒赏家、评论家过去重视了书法艺术中用毛笔书写的成分,似乎书法艺术就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其实,书法艺术是艺术家运用各种手段—当然包括不同的工具、材料、方式、方法的运用—对中国的文字进行艺术的再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综合因素的艺术品。《曶鼎》铭文除了西周金文本身的时代气息以外,线条的苍劲,整幅作品邃密奇雄,这主要应该归功于製作手段(包括自然侵蚀、剥落的造成)和材质本身,而不是单纯依靠寻找文字的结构、章法、用笔特徵即能得到如此感觉。如果用穆恭时期的其它铜器铭文来与之比较,就不难说明这一点。《曶鼎》浇铸出来的铭文粗壮,这是因爲範上的字粗壮造成的,範上字的粗细不匀,边缘不加修整,因而拓出的字笔划就呈自然的不光滑。给我们的感受便是拙壮、凝练,所谓的阳刚之气。在笔划的连结和交叉处,由于範铸的原因,使得铜水自然侵润熔和在一起,这就更增加了线条和文字的厚重、浓聚之感。相近的笔划和相邻的文字之间由于浇铸和泐损锈蚀以及剥落铜锈所造成的粘连,不但没有破坏文字的完整,反而增加了朴茂的气势。这些都是只有经过範铸的靑铜器皿,再加以墨搨后才能产生的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