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峻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09页(955字)

【简介】:

全称《汉故司隷校尉忠惠父鲁君碑》。也称《鲁忠惠碑》。东汉熹平二年(173)四月立。在山东济宁县学。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一丈一尺五寸,广四尺五寸。”碑阳十七行,行三十二字;碑阴二列,列各二十一行。额隷书“汉故司隷校尉忠惠父鲁君碑”二行十二字。宋赵明诚《金石录》着录。明搨本第七行“董督”之“董”字完好。有翻刻本。上海艺苑眞赏社、有正书局有影印本。

【集评】:

淸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分法劲拔古雅,汉石之佳者。”淸万经评其书:“字体方整匀凈,凡勒笔、磔笔、趯笔,挑起处极丰肥,开元诸家似效其体。”康有爲《广艺舟双辑》:“《鲁峻碑额》浑厚中极其飘逸,与《李翕》、《韩勅》略同。”杨守敬《平碑记》:“丰腴雄伟。唐明皇、徐季海亦从此出,而肥浓太甚,无此气韵矣。”

【赏析】:

鲁峻碑属汉碑中朴茂雄强一类。它用笔多将笔毫铺下,使转挑翻,得心应手。它在笔画上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大效果,不拘于一些小节,特别讲究笔书本身以及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轻重、肥瘦的对比关係,“凡勒笔、磔笔、趯笔、挑起处极丰肥”(万经语)。例如“举”、“夏”、“足”、“民”等字的磔笔,“屯”、“子”、“廿”、“不”等字的勒笔,“门”、“子”、“守”、“”等字的趯笔,“孙”、“也”、“弘”、“几”等字的挑起处,都收到了很好的对比效果。这种用笔方法对淸代人的影响甚大。

鲁峻碑的结体方整丰腴,宽博厚重。但不像《孔宙》、《衡方》那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的笔画安排比较均匀、平正,只是由于笔画轻重的对比,才显得沉郁一些。

鲁峻碑字距与行距基本相等,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顾盼关係也很紧密,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是由于笔画的丰腴,使人们觉得它整篇效果有些气势。

鲁峻碑鲜明的笔画特点,很不容易学到手。没有相当的功力,没有一定的字外修养,很容易学其肉、丢其骨,学其华、丢其朴,将丰腴之笔误作成臃肿之笔。

上一篇:杨淮表记 下一篇:熹平残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