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因法师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480页(1743字)
【简介】:
全称《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唐龙朔三年(663)十月立。李俨撰,欧阳通书,范素镌。正书。三十四行,行七十三字。312×103cm。额正书“故大德因法师碑”七字。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宋搨本第十一行“焕乎冰释”之“冰”字未漫漶;四行“法师讳道因”之“师”字鈎笔未损。存世宋搨以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王良常跋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翁方纲跋本爲最。日本淸雅堂影印王跋本,文物出版社影印翁跋本。
【集评】:
明汪阿玉《珊瑚网》:“瘦怯于父而险峻过之。”明杨士奇《东里续集》:“矩矱森严,意度飘逸,但少含蓄之趣耳。”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此碑如病维摩,高格贫士,虽不饶乐,而眉宇间有风霜之气,可重也。”又:“《道因碑》,正书中八分笔者。”淸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兰台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然率更世传数碑,而兰台止存一《道因碑》。率更楷法源出古隷,居唐楷第一,而兰台早孤,购求父书不惜重资,力学不倦,作书每用批法,盖学其父书也”。明盛时泰《苍润轩碑跋》:“欧阳通正书较信本流丽有余而严敬不足。”淸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都尉此书逼眞家法,握拳透掌,模之有稜,其险劲横轶处往往突过乃翁。”又,“兰台善承家法,又沉浸隷古,厚劲坚凝,遂成本家极笔。”淸杨守敬《平碑记》:“森焉若武库矛戟。”淸梁巘《评书帖》:“《道因》、《圭峰》碑如此结实,何尝非唐碑中赫赫者。一较大欧,丑态百出,并无稳适处。可知古人作书之难也。终是虞、欧、颜、柳、李诸公醇正和平所以爲大家也。”淸刘熙载《艺槪》:“大小欧阳书并出分隷,观兰台《道因碑》有批法,则显然隷笔矣。”又,“率更《化度寺碑》笔短意长,雄健弥夏深雅,评者但谓是直木曲铁法,如介胄有不可犯之色,未尽也。或移以评兰台《道因》,则近耳。”淸叶昌炽《语石》:“《道因法师碑》戈戟森森,锋頴四出,六朝醇古之气,浇漓尽矣。盖能得之《皇甫碑》之险峻,而无《化度》之淳蓄。非善学率更者也。余谓小欧,但传其父分隷法。”
【赏析】:
此碑笔力劲健,有父书遗风。结体亦近似,然仔细分析,往往有不足之处。运笔上,横、竪画直下起笔有过于尖露之病,横画收笔及折处的重顿都有过份之处,亦即所谓“肩吻太露”的病笔。结体虽然也很紧密,但有些字,势态趋扁,下部欠放,结构显得不够完美。这一点,只要将他的书作与欧阳询的碑帖放在一起,作一比较,就会优劣互显。
不过,尽管如此,后人对《道因法师碑》的评价还是颇高的。明王世贞云:“此碑如病维摩、高格贫士,虽不饶乐,而眉宇间有风霜之气,可重也”。所以《道因法师碑》仍被推爲“唐碑中之赫赫者”。
书法史上有不少父子齐名的佳话,前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后有“大小欧阳”。相比较,欧阳通并没有王献之那样好的家庭条件和书法环境。父亲逝后,母亲徐氏敎他习父书。家虽贫,却能遍购其父书迹,刻意临仿,数年后尽得家学,继承了其父的书风。
欧阳通没有他父亲书名大,亦没有其父留下的书迹多,仅《道因法师碑》和《泉男生墓誌》(现存河南博物馆),但却以其矩矱森严,意度飘逸的风格在书法上佔有重要的位置。详观此碑,运笔比其父拗折,方笔多于圆笔,精神显露;结字更加谨严,确实其险劲超过其父。比其父书隷意更浓。锋頴外露,多有挑出之笔,劲挺而有力感。书者似乎是在努力表现自己的个性,爽快袒露,乾凈利落,斩钉截铁,似有不如此则不快之感。有人说小欧之书法险劲过其父,而缺乏其父的淸峻浑厚,似乎外露有余而含蓄不足,甚至有人还说小欧比大欧倒退。说险劲过之,含蓄不足,我还赞同,说比其父倒退,我却不敢苟同。其实,人各有志,子书不必如其父,靑出于蓝而胜于蓝。完全应该有自己的独创和风格个性。从这个角度上讲,王献之“劝父改体”,欧阳通险劲过其父,都是必然之结果。假如二王和大小欧阳都刻意临仿,形神毕肖,一个面目,我看那才是没出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