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画讚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42页(1589字)
【简介】:
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讚并序》。唐天宝十三年(754)十二月立。晋夏侯湛撰,颜眞卿书。正书。碑阳赞十八行;碑阴记十七行,行皆三十字。碑阳篆书额,碑阴隷书额,皆十二字。在德州。宋搨本五行“洁其道而秽其迹”之“洁”字“刃”部未损;第十行“跆藉贵势”之“贵”未剜爲“贵”。淸王昶《金石萃编》着录。有翻刻本数种。
【集评】:
宋苏轼《东坡集》:“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讚》爲淸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淸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论也。”宋黄庭坚《山谷题跋》:“笔圆而劲,肥度得中,但字身差长。盖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辈或随时用一人笔法耳。”宋董逌《广川书跋》:“鲁公于书,其神明焕发正在笔画处,若弮朱墨而印于石者。”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篆题兼存,尤古雅峻峭,全无钝质俗态。此时阳冰称高手,乃其文采风流不及此十二字也。其讚字视颜他书,独瘦劲恬适,与《家庙碑》相上下,盖公中年制作最爲得意。”又,“(碑阴)字比《画讚》更大而笔尤丰伟,锋芒转换,一一如新,盖搨更在前者,遂成完璧。其题乃八分,鲁公分书更少见,尤可宝也。”明汪砢玉《珊瑚网》:“如《东方朔画讚》、《家庙碑》则天骨遒峻,风稜谢人也。”明赵崡《石墨镌华》:“书法峭拢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淸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书法较他刻更严整。予以曼倩生平极诙谲,后世乃有以极正之笔书其赞者,使曼倩见之,当爲骨竦。”淸蒋衡《拙存堂题跋》:“鲁公书直入山阴之室,其所以异于虞、褚家者,刚劲中具灵和气韵,后人以觚稜斩截爲颜,不惟失其神理,并面目亦非矣。”淸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其骨从欧出,而结体展促方正,大小合一,满格而止,不使行间稍留余地。夫“展促方正,大小合一,各期满格”,此即是颜法也。是碑乃鲁公中年书,全讲用力,较胜《多宝塔》。”淸康有爲《广艺舟双楫》:“《东方朔画讚》似周勃之厚重。”
【赏析】:
颜眞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所居的地位我们毋须在这裏饶舌了。但是,颜眞卿爲什么会具有这种不可动摇的偶像地位呢?单纯以其楷书的完美是难以论证这个问题的。
同柳公权书法的硬利森然和欧阳询的隽秀谨严相比,颜体显然过于粗野了。而且甚至有许多楷书难以容忍的弊病。但是,如果从颜书整体中显露的雄浑大气相比,却是足以令一切楷书家退避三舍的。这也是颜书之所以成爲王羲之之后又一大高峰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同时也可以验证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字如其人”理论效应的力量所在。
当然,这种理论在学术上的漏洞也是很大的。不过这并不影响它能成爲中国文化心理中一个规矩的确立。艺术家首先要求人格高崇,而作爲“德之糟粕”的“艺”便是反映的轨迹。“艺以德显”的意义也在于此。
《东方朔画讚》在颜书中尙不是眞正的代表作品,譬如说在字体开张上的生硬,笔画上的过于臃结,用点上的粗略等等。但是,它却被那位全才的苏东坡奉爲圭臬,作爲颜书的代表作加以溢美推崇。个中奥妙我们难以从表面联繫进行破译。但是,我们只要把《东方朔画讚》同苏东坡的字体略加比较后便可以意知心会了:肥腴而略显扁笨的肇示对于苏轼那“石压蛤蟆体”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但是,利用那些不成熟、不规矩的字体作爲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石,这正是才华溢蕩的艺术家的狡黠之处。也正是这种“狡黠”给我们提供了双重的思考:对一些作品的判断结果要看客观的实际情况,不可轻信一切名家的妄语;聪明的艺术家往往正是在一些艺术的不完美中见出递进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