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帖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611页(1238字)
【简介】:
宋·蔡襄书。纸本。行书。尺牍一则。凡九行,每行字数不一,共八十一字。26.6×34.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滙观》、《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一),载入台湾《故宫书画录》卷三。
【赏析】:
蔡襄爲“宋四家”之一,《宋史》本传称其书爲“当时第一”。虽然后人对宋四家书孰爲第一见解纷纭,但蔡襄当时便享有盛誉是无可置疑的。
蔡襄传世书作一般是楷、行两体,而两体风格大异,这是一个极有趣的现象。其楷书乃一派唐楷风标,尤近颜眞卿,宽厚庄重,惟典雅过之,而天趣稍欠,变化较少。倘仅以楷书论,则蔡襄书实不足跻一流书家之列。然蔡襄行书却自成一格,极富个性。从书史上看,晋人行、草重风神,秀逸潇洒而气韵生动;唐人行、草则重气势,奔腾跳宕而天姿纵横。五代书法上承唐緖,下啓宋端,行书尤爲醒目,尤其是杨凝式行书,其《非花帖》轻灵疏朗,已显出书法由唐人之重气势而转向宋人重意趣之端倪。蔡襄行书不妨可看作是五代杨凝式所啓书风的发展,同时又是宋代第一个将写意书风发展成熟的佼佼者。在这个意义上,蔡襄可谓是宋代写意书风的奠基人。
与杨凝式相比,蔡襄更完美地将晋人风韵与唐人之纵逸相结合。晋人行书对点划极讲究,点、挑、波、折极其丰富,与唐人行草相比,晋人书在点划上更有块面效果,所谓有骨有肉,丰腴温润。唐人行草则把中国书法线条的流动意蕴发挥到极致。他们不像人那样在点划转折中姿态万千,而用一种奔放的旋律使中国书法的节奏感更加丰富而富有魅力。故唐人行草多用中锋,而晋人书偏侧兼用,甚至难以说淸有一笔是纯粹的中锋或侧锋。蔡襄书在用笔上近唐人,以中锋爲主,其书法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线的构成轻灵跳跃虽不像唐人那样激越,却远比五代行书和晋人行书动感强。其用笔往往连绵而下,如行云流水,悠游不竭,此可谓唐人书意之精髓,但蔡襄书点划虽瘦,却又十分丰富,点挑波折千变万化,虽微妙,然却使人愈看愈有味,这又是晋人书法之眞谛,只不过它较晋人书更加含蓄,可谓剔其肉而存其骨,变其形而扬其神。在行气上,蔡襄书一字之中,点划连绵,整体布局上则在字与字之间取意连而非实接。这样,辅之以行间的疏朗,就使其书显得连绵中又见停顿,跳跃中又见閑适,而字与字的疏疏密密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一种旣有点的跳跃,又有线的流动的别具一格的节奏,从而将书法的空间节奏和时间节奏交融成一个相辅相成,相补相益的整体。使其书法旣具动态的美,又具有静态的美。
蔡襄在这封信中自称是“疏懒之人”,其实,他在庙堂之上乃是一个刚直之士,爲人端庄而不苟且。蔡襄楷书不妨可看作是其人格的折光。而其行书,则又不妨看作他崇尙閑适自由的心态流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