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640页(1318字)

【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楷书。23.9×25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初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二)。

【集评】:

明文徵明跋:“右东坡先生亲书《赤壁赋》,前缺三行。谨按苏沧浪补《自叙》之例则亦完之。夫沧浪之书不下素师,而有极愧糠粃之谦。徵明于东坡无能爲役,而亦点汚其前,愧罪又当何如哉!”明董其昌跋:“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爲极则。”又《画禅室随笔》:“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眞迹在王履吉家,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淸吴其贞《书画记》:“淸健秀媚,似颜、柳二家。”淸吴承泽《庚子消夏记》:“《赤壁赋》爲东坡得意之作,故屡书之。此本小字楷书,尤有精彩。”

【赏析】:

如果说苏轼之书较多地出现过偃笔,那么此赋卷人们发现他全用正锋。锋正力劲,欲透纸背。然而,这些力都收敛凝聚在筋骨裏,只让人看到宽博的外貌,正如淸乾隆称东坡书爲“纯绵裹铁”。当然,这种力往往又从字裏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外貌中时而有神采奕奕的目光在流观顾盼。

《前赤壁赋》是静穆的,那洞箫声使这种静穆显得更深沉;《前赤壁赋》又是阔大的,江山风月使这种阔大显得更虚灵;《前赤壁赋》又是深邃的,那人生哲理的参悟使这种深邃显得更无穷;《前赤壁赋》又是典雅的,那种胸无杂物使典雅更爲凈化。这种文境选取哪种书风最爲吻合?也许苏东坡有过犹豫,有过深思,有过抉择。苏轼用一种较丰腴、较规正的行书,笔圆而韵胜,沉着而痛快地表达文境,识其妙者则可以更深一层认识此赋卷之精神,理解苏轼之审美心理。

董其昌曾讚此赋卷“是坡公之《兰亭》也”,此可谓深赏者,然而简洁得类似一句格言。我们旣已有上面论述,现在又可开掘其中意蕴。其一,王右军之《兰亭》那种情画意的文境与哲理,《前赤壁赋》与之相比眞有十分相像的地方,对于人生的参悟,使两颗心超越历史时空而沟通;其二,王右军之《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不仅表现了他的灵魂,还表现了他的人格,而苏东坡的胸襟广阔,风流倜傥的性情也与羲之有相近的地方;其三,王羲之的《兰亭序》将他的风神潇洒,不滞于物,在行书中表现出来,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而苏轼的人格情性也在此赋卷的行书中显露出来。然而,毕竟王羲之与苏轼两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王羲之那一时代的玄理的辩论、人物的品藻、淸谈的风气、事外有致的神韵已不可能在宋这一时代再现。因此美学家宗白华深刻地揭示过:苏、黄、米、蔡等人的书法也力追晋人萧散的风致,但没有晋人的自然。董其昌聪敏过人似也已感到这点,所以又说出一句话:“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上一篇:尊文帖 下一篇:归去来辞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