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仙诗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645页(750字)

【简介】:

宋·苏轼书。书于元祐八年(1093)七月十日。蜡笺本。行书。34.5×108cm。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刊于《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书法》。

【赏析】:

此作苏轼书于五十八岁时,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苏轼的很多作品因注重创造意识,透过它们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多少领会到作者的苦心孤诣,换句话说,是露出了刀劈斧凿之痕的。那线条的优雅,行气的从容,章法的疏密有致,给人一种精美绝伦之感。这当然是一种美,但这种美中的形式因素相对要多一些。试观此《李白卷》,却大有“粗服乱头”之感。据载是由汴都道士丹元子口诵李白诗二首,由苏轼录之而成的。毫无安排、设计的余地,便只好露出了“脚”,这“马脚”便是苏轼的眞性格,眞情感。

刚举笔时,作者还很从容落墨,不失平日书卷时的雅致。因之,起首一行半,均仍由横势展开,肥阔之笔,不失俏媚风姿,正有诗中“巧妍”之意。及至第二行“只知雨露贪”起,用笔遂趋重厚,诗的意境已把作者带人了一种悲凉、旷远的心境。作者想必一边耳听丹元子的诵诗声,一边在追寻先贤李白心灵的辙迹。这时,他已忘情于笔墨,心性的脚步不断加快,到“靑松霭朝霞,缥渺山下村”时,笔势起伏,左突右撞,潦潦草草,不顾左右。及至到“无复玻璃魂”,已经完全失去了平日的优雅韵致了。到了最后两行“今此一脱洒,长啸登崑仑,醉着鸾凤衣……”时,已变行书爲行草,感情迸发,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状。笔墨随着情感的宣洩,达到了非常流畅的“共振”状态。古人与今人,诗意与笔墨已经浑然一体,兴许达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凈化”之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