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千字文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930页(1252字)

【简介】:

明·文徵明书。绢本。楷、草、隷、篆四体书。凡二百行,共四千一百零四字。共四幅,每幅均26.7×66.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六)。

【赏析】:

《千字文》的书写也是文徵明书艺生涯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名山藏》内记:文徵明学习时,“学官以严厉束诸生,辨色而入,张灯乃散。诸生皆飮噱啸歌壶弈消晷,徵明独临《千文》,日以十本爲卒”。就是在这种刻苦的基本功操练中,文徵明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据说,他经常临写《千字文》的习惯,一直坚持到晚年不废。

文徵明的四体千文卷在书史上颇爲着名。先说其眞书千文。祝氏眞书最爲人们称道,此千文眞书楷法绝精工,法度森严,终篇不衰。落款爲嘉靖壬寅书,祝氏七十三岁,若和八十九岁书写的楷书《苏轼前赤壁赋》跋比较,有以下特点:其一,横画并非全爲左端露锋者,如第一行“古”、第五行“老”字等等,它们的横画左端均泯去尖锋;其二,行笔较跋之楷书活泼,如第一行“消”字,左边三点水,下两点相联,第十二行“步”字两点相联,第三行“輶”字、第十行“并”字、“笑”字都寓变化,而第六行之“足”字确是行书写法;其三,这从整体上就显得温而秀。《文嘉行略》说,文徵明“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这个评价不爲虚美。然而,我们要进一步揭示文徵明的审美意识,这可以用他自己的话来回答。在《跋姜太僕书法》中文氏云:“观其点画形体,端庄严肃,士大夫品其有正人君子立朝之象。噫!岂虚誉哉!后之君子,即此是学。因其笔而得其心法。其心正,则笔正;如正人君子,则其爲益不小矣,岂特爲六艺之一而已哉。”言爲心声,执此心灵锁钥,更可探知文氏书艺之审美情趣。

再说草书千文。王世贞尝评文氏此草书,“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敎”。除此草书是乌丝界行外,其余眞、篆、隷均爲隔栏。在乌丝界行中,文氏笔歌墨舞,酣畅淋漓,然而舞步又是那样地文雅,歌声是那样地圆润,而不像吴门书派另一位盟主祝允明的狂歌劲舞。文徵明是在乌丝界中跳着典雅的小步舞。而其中第七行“夕”字,第十行的“亡”字还用了端正的楷书写法。王世贞又认爲,文徵明“行草有怀素、孙过庭法,而伤率弱”。王氏之言不无道理。

再说隷书千文与篆书千文。从整个明代的书史来看隷书和篆书的成就远没有淸朝高,明代注重楷、行、草。然而就明代而言,文徵明的隷、篆千文也颇可观。他的隷与篆均是温和的、雅緻的,很有书卷气,但法度规矩有余,似乎神化不足。

文徵明的四体千文卷,让我们看到一位书法大家的各体皆能的高明本领,而这种本领又正是在刻苦的持久的书艺体操中锻炼出来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