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词轴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095页(956字)

【简介】:

淸·郑簠书。纸本。隷书。《浣溪沙》词一阕,作于康熙戊辰(1688)年。凡六行,共五十八字。173.6×89.6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书法丛刊》(十三)。

【赏析】:

淸郑簠所书浣溪沙词,法本《曹全》、《史晨》而机抒自出。隷从篆来,自还保留着不少篆法。该作中的“红、柳、带、归”等许多字中,都有明显的篆法运用。这不足奇。奇的倒是他又把楷行法移步换形,融合进来,使撇画之在“杲、花、笑、幕、帘”等字中,捺笔之在“霞、花、笑、似、夜”等字中,点之在于“销、花、撚、帘”等字中,如奏鬼斧,浑然天成。篆宛转而盘缓,隷平铺而坦蕩,楷爽捷而凈简,将此三者移花接木,秀成新株,自内蕴着高度的艺术技巧。我们知道:篆不容楷,楷不容篆,只有隷书上承篆而下啓楷,以左右逢源,具有独出的“杂交”优势。作者牢牢地把握了这一点,字字以横势爲主要趋向,横画主笔,更舒展有力,以雁尾高扬,着意强调,而篆法及楷行法,却相对减弱,只在局部或细部作副笔、余笔来处理。这就有力地确立了作品的隷书基调。该作字形扁方,章法排列紧密,如仍严守汉碑隷法,则很容易造成整个画面的平板和拥塞。作者以“点”的多姿和出锋的骏率加以调济,以“杨、月、粉、纱”等字中的大斜撇画予以冲淡,尤其还有“窗”字以重笔强化斜叉结构相呼应,使整个画面的主体横势立中有破,而落款上方的大片空白,又与“一”、“人”的空白处相呼应,使整个画面黑多白少的沉闷气氛爲之一扫。其用笔丰富,行笔泼辣,放则纵肆,守则凝厚,奇正参差,巧拙互补,书味洋溢,情趣盎然。若以点画之浑劲,结字之宽博、势之雄,气之厚,观望之苍迈伟阔而言,其在明淸交接之际,于婉丽媚巧的书林风标中,自树一枝难得的奇葩,是不爲过评的。

但是,历史上的所有一、二流大书家,都是以其法、美、情的高度统一而成爲典範的。郑簠此书,点、勾、撇、捺以及雁尾等,出锋多尖梢,势竭力虚;起笔入锋,亦时有凝结成疣之病(例见“淡、栖、垂、帘、护”等字);点画粗糙,雅凈不足,通篇尙有燥厉之气;以用笔的精当和美调的高雅来衡量,毕竟还难入上乘境界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