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553页(1335字)

黄易(1744一1802),其篆刻风格以浑厚取胜。“一笑百虑忘”(图一)一印,他在边款上说:此印“比奚九何如”?他要跟奚冈的作品较量一下高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印在篆法上显着的特点是,大胆地採用隷书写法,尽量地用简笔,如“忘”字的“心”已经是简笔,而“虑”字的“心”却更简,两个“心”各不相同。在这个“简”的基础上,充分地运用短笔,如“笑”字“夭”的头、“虑”字“心”的左右点、“忘”字起笔的点,都使它们的笔力集中凝聚,“简”与“凝”一结合,就富有含蓄力;这样,又给章法上突出虚实的效果。如“笑”字的竹头,两个“个”,用刀各有异趣;即使极简单的“一”字,用刀的轻重、动止,都表现出刀向的节奏;“虑”字上部笔划刀锋相接之处,表现出轻捷之感,旣自然,又凝练,値得细味。黄易曾说:“汉印有隷意,故气韵生动。这印就是他创作的体验。

“琴书画巢”(图二)一印,与上面那印虽都属于汉印的范畴,但韵趣却大不同。这印的特点是篆法和刀法别具一格,篆书可以展开的笔画都作左右伸展,力求动态感。笔的情趣,更表现于刀法,如“琴”字上部的短划、“书”字下部左右两个短直划、“诗”字的短横画、“画”字中部的四笔斜画、“巢”字头部三个短直画,都用轻刀直入,刀锋明显,大有“春风得意蹄疾”之感。作者在边款上说:“此印不师古,不袭人,我行我法,画家没骨体庶几近之。”所谓“没骨体”,就是直用彩色描绘对象,不用墨线鈎勒的画法,这种画更有淸淡野逸之趣。黄易生篆刻上运用刀来代替笔,使刀趣胜于笔趣,眞是铁笔生花。

“少年曾任侠,晚节更爲儒”(图三)一印,又是另一种情趣。整个印面,以平横的线条取胜。这些横线条,层层叠叠,像千重浪,使人有广阔感;其中巧妙的是“少”、“侠”、“晚”、“节”、“爲”等字都有一些短促的曲笔,穿揷于多层的横画之中,像平波上的小浪花,呈现出一种流动感。但这不是画,而是一幅书法,古意盎然。

“湘管斋”一印(图四),在章法和篆法上颇有特色。整个印面取斜角呼应,把三个字当作四个字看,“湘”字与“斋”字的下部线条呼应;“管”字与“斋”字的上部结构互爲呼应,所以“湘”字的“目”缩小,使“木”的线条伸长;“管”字的“竹”“宀”与“斋”的头相呼应。运用这些结构、线条的特徵,蔚成左右映带,就使整体融爲一气。这印是颇费构思的,据作者在边款上自述,他在刻这印的前夕,夜雨潇潇,鈎起了对“湘管斋”主人的怀念,仿佛置身在潇湘夜雨中;第二天,他欣赏了水墨芭蕉图,经过艺术感情的酝酿,才完成了此印的构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