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发神谶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37页(1141字)
【简介】:
又名《天玺纪功颂》、《纪功颂》、《吴孙皓纪功碑》。
又俗称《三段碑》、《三击碑》。世传爲皇象书。三国吴天玺元年(267)七月立。石旧在江苏江宁天禧寺。
后移筹思亭,又移尊经阁、县学。石呈圆幢形。
环而刻之。宋时已断爲三段。
篆书。上段二十一行,行五字,诏遗一行六字,大吴一行七字。
中段十七行,行七字。下段存十行,行一至三字不等。
共存二百余字。后有宋胡宗师、石豫、明耿定向题跋三则。淸嘉庆十年(1805)三月燬于火。
搨本遂难得。故宫博物院有宋搨本。周右浚等有《天发神谶碑考》、汪照《天发神谶续考》,罗振玉《天发神谶碑补考》。
考订甚详。有重刻本多种。江苏扬州者爲淸阮元刻,北亰者爲林曙生刻,俗称“黄泥墙本”爲最。
影印本甚多。近年来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吴天发神谶碑》。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篆隷》(下)。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收有整幅缩印图版。台湾大衆书局有影印本《吴天发神谶碑》。《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二)收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搨本和明搨整纸本。。【集评】: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若篆若隷,字势雄伟。”淸杨宾《大瓢偶笔》:“王僧虔称其沉着痛快:袁昂称其如歌声绕梁,琴人捨徽,今观其笔法生涩险劲乃至如此。其不用挑法,挑拨平硬,非篆非隷,弇州指爲八分。
”张叔未谓其:“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爲两汉以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予观其书,方折盘旋以隷笔而行篆体,戈长剑利中实乃弓燥手柔。张怀瓘以沉着痛快目之,良不虚也。汉时篆法惟《张迁》碑额略有此意。
北朝李仲璇《修孔子庙》、《临淮王像》诸刻似极仿之,亦时势渐趋使然耳。”康有爲《广艺舟双楫》:“由篆变隷,篆多隷少者。”“笔力伟健冠古今。”“奇伟惊世”,“篆隷之极。”。【赏析】:
《天发神谶碑》以怪诞离奇闻名。
结体用篆法,而字形取方,且多杂隷书体势。笔划纯用方笔,方起方折,又以方收笔。最堪称奇者爲尖垂笔,如利刃森森,此爲古代悬针笔之实例。
汉魏时期的书法处于历史的转折期,其间今古杂会的现象颇引人注目,那种旣不统一又苗头纷现的格式给后人以多向度的审美啓示。如此碑,不但从沉着痛快的笔法和峻利昂健的体态中表现出了书者的大胆的创新精神,也使匀静、和睦的篆体书的表现力和套路有了新的突破和拓展。而且由于是在篆体上的作爲,又直接地啓示了明淸以至现代齐白石等篆刻家们的印章语言,激其胆识,开其眼界,从而丰富了治印艺术的品味,别开生面,蔚成一代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