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泰国货币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2页(1057字)

泰国货币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方针、政策。泰国的货币政策是以防止通货膨胀为重要目标。由于实行了稳定的货币政策,使得泰国在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初有效地防止了通货膨胀的出现。70年代末以后,泰国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以及经济和政治等因素,使国内通货膨胀加重。60年代以来,泰国采取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①控制商业银行现金准备率。泰国货币当局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经常调整商业银行的现金准备率。该现金准备率由商业银行在泰国银行的存款、库存现金及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构成。②控制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泰国银行规定,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9%,而金融公司的比率则不得低于5%。③制定商业银行特定资产与资本比率,对商业银行的大宗贷款进行限制。④控制存贷款利率上限。为了鼓励投资,而将利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泰国银行将根据金融形势的变化对这一利率上限随时进行调整。⑤对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分配。泰国银行以政府债券作为担保,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除此之外,泰国还于 1979年建立了债券回购协议市场,以加强泰国银行货币调节的灵活性。并于1987年批准泰国银行发行债券,使中央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影响商业银行的储备货币。

泰国的货币政策经常交替使用限制性和扩张性的措施,以力争遏制通货膨胀。60年代前期,泰国银行曾大大扩张银行信贷,为放松银根,降低贴现率,还提高政府证券可充作付现准备金的比例。60年代末期,国际收支出现了赤字,为了控制国内总需求,压缩进口,泰国银行提高了付现准备金比率。70年代前期,泰国银行采取积极主动的货币政策,但1973年和1974年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此,泰国银行又压低了货币与信贷的扩张,并采取了更加限制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再贴现率。1975~1978年期间,泰国又采取扩张性政策,使经济摆脱了困境。到了70年代末期,泰国的通货膨胀再度抬头,国际收支赤字不断增加,泰国银行一方面提高再贴现率,另一方面,提高商业银行存贷利率上限,缩紧银根。80年代初,泰国经济面临许多问题,外债负担严重,经常项目逆差加重,为此调整其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泰国银行执行中性货币政策,其指导方针是维持紧缩的政策以支持足够的资本流入;保持信贷资金供应和降低利率以支持经济增长;泰国银行不再规定利率上限,允许由市场决定利率和银行的流动性。

上一篇:日本货币政策 下一篇:新加坡货币政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