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美国货币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8页(1171字)

美国货币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在美国,政府明确规定中央银行管理货币信用的宗旨是调节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政策,因此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与宏观经济目标是一致的。概括有四项: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但是不同的时期侧重点是不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初期,因美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故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直侧重于充分就业。70年代“滞胀”席卷美国,因此稳定通货成为美国七八十年代的主要的目标。到了90年代,过严的货币控制使经济停滞不前,因而美国对其货币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

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远期和近期两套指标,前者一般被称为中介目标,后者一般被称为操作目标。美国所采用的中介目标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率;二是货币供应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0年里,因充分就业是美国最主要的目标,而降低利率和扩大信贷规模是刺激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的手段,所以,美联储一直把控制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70年代以来,随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由充分就业向稳定通货转移,美联储也将中介目标由控制利率转向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践证明这种转移还是相当成功的。因为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是主要的和最直接的,且便于中央银行操作,使美国摆脱了长达10年之久的“滞张”,并维持了较长时期的低通货膨胀。美国在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时,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及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曾几经调整,不断完善:①根据形势逐步修正其货币层次的划分。自1971年到1986年,美国联储曾6次对货币层次的划分进行调整。最后一次调整是这样的:M1=现金、旅行支票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及其他可开列支票存款;M2=M1、小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储蓄存款、货币市场互助账户、隔夜回购协议、隔夜欧洲美元;M3=M2、大额定期存款、定期欧洲美元、定期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②适时调整对中介指标的监测重点。70年代初,美联储将M1作为主要监测目标,但因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的出现破坏了M1与通货膨胀及GNP之间的关系,美联储于1987年放弃将M1作为主要的监测指标,而改以M2作为主要监测指标。

美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从1970~1979年为联邦基金利率,1979~1982年转为以非借入储备为操作目标,1982年以后又以借入储备为操作目标。有了操作目标,使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中介目标,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美国实现货币政策主要依靠三个工具:一是准备率;二是贴现政策;三是公开市场业务。

上一篇:加拿大货币政策 下一篇:巴西货币政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