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秦隋钱币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478页(763字)

以铢两为单位的圆形方孔铜币。其大小重量已趋统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也统一了币制。《汉书·食货志》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秦钱圆形方孔,重半两,在钱的表面孔侧铸有“半两”二字。二十四铢为一两,即每枚十二铢。汉初沿袭秦制,后因秦钱太重,高祖准予民间铸造三铢重的荚钱。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及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钱币仍铸有“半两”二字,实重却只有八铢、四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铸造五铢钱,重如其文,直至隋代,五铢钱成为标准铸钱,币值稳定。王莽代汉的十几年中,多次变更币制,首次增铸圆钱(重十二铢的大泉)和刀币(契刀、错刀);又废刀发行重一铢的小泉;不久又推行“宝货制”,有五物(金、银、铜、龟、贝)六名(金货、银货、钱货、布货、龟货、贝货)二十八品(钱货六品、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王莽对私藏五铢钱者处以“投诸四裔”即放逐的严刑,使流通停滞,后又改钱为货布和货泉两种,使货币空前混乱。王莽死后十余年间,布帛金粟一度又成为流通媒介。东汉光武帝于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恢复铸造五铢钱。东汉末年(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销毁五铢钱,改铸小钱,但未广泛流通。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为丞相时,废董卓时铸的小钱,复用五铢,但未增铸,民间多以谷帛交易。西晋统一全国后,仍用五铢钱。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币制又陷紊乱。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恢复铸造五铢钱,禁用古钱、私钱,钱币一度步入规范。隋代末年,盗铸私铸成风,《隋书·食货志》载“或剪铁鍱,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货贱物贵,以致于亡。”

上一篇:先秦钱币 下一篇:中华金融辞库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