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CC-BB利率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36页(2495字)

一种认为利率是由实物因素而不是由货币因素决定的理论。由D·帕廷金在他着的《货币、利息和价格》一书中提出。帕廷金先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提出了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均衡的模型,再用瓦尔拉定律将这些独立的市场均衡模型融合在一起,通过实质货币余额来分析利率的决定,认为增加货币数量只能使利率暂时下降,但很快就回升到原有的水平,货币在经济活动中保持中立性。因此,决定利率的因素是实物而不是货币。利率由商品市场的CC曲线与债券市场的BB曲线决定。

①四市场均衡模型。帕廷金把整个社会经济分成家庭、企业及政府三个部分,把全部物品归结为劳动、商品、债券、货币四类。在帕廷金的经济模型中,经济的均衡决定于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的均衡及相互关系。他用四个方程式分别表示四个市场的均衡条件。表示劳动市场的供需平衡,劳动需求Q为实际工资率与资本设备存量K的函数,劳动供给R随实际工资率的变化而变化;为商品市场的供需平衡条件,总需求F为实际收入Y,利率i及实际余额决定,总供给Y由劳动市场在均衡状态下的生产函数求得,其量等于实际收入Y;表示债券市场的供需平衡,债券的实际需求为实际收入Y,债券价格及家庭部门实际货币余额存量的函数,债券的供给则决定于实际收入、债券价格以及企业部门实际货币余额存量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右边M为名义货币供给量,左边表示名义货币需求为实际货币余额与物价水平P的乘积。纵观四个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看出,四个方程式中只i与P为未知数,其他均为实际变量。

②一般均衡利率的决定。以上介绍了帕廷金四个市场的局部均衡。在帕廷金看来,这些市场的均衡只是局部均衡,利率不能由局部均衡的货币市场决定,而应将四个市场联系起来,用一般均衡的方法决定利率。按瓦尔拉的一般均衡原理,如果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实现了均衡,那么货币市场一定也能保证均衡。另一方面,在假定工资与物价可以自由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市场中若发生失衡,即可透过工资与价格的迅速作用,使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二者很快趋于一致,劳动市场可认为是永远处于均衡状况。这样,一般均衡利率就由商品市场与债券市场二者所决定。

在商品市场上,商品的需求主要由真实收入Y,实物利率r0,商品的价格水平三因素决定。在真实收入Y即商品供给一定情况下,商品需求主要由利率r0和商品价格P0所决定。反过来说,利率r0主要受商品需求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同理,在债券市场上,利率r0也主要受债券供求和债券价格水平影响。现在,把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联系起来,一并考察一般物价水平和商品或债券的供求如何决定利率。

帕廷金认为,在商品市场上的每一个均衡点都存在一对价格水平与利率水平,把各个均衡点的价格水平与利率水平的轨迹连接起来,便形成CC曲线。在CC曲线上的点,表示商品供给恰等于商品的需求;在曲线CC上方的点,表示商品市场中正存在超额供给,并且价格正趋于下降;在曲线CC下方的点,则表示商品市场中还存在商品的超额需求,价格趋于上涨。相类似,BB曲线则表示债券市场中,各种债券供求相等时不同利率水平与债券价格水平的轨迹。BB曲线上的点,表示债券供求相等;BB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债券市场还存在一个债券的超额供给,并且驱动利率不断上升;BB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债券市场有一个债券的超额需求,迫使利率不断下降。CC曲线和BB曲线的交点G,是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同时达到供求均衡的点,此时的利率r0就是一般均衡利率(如图16-9所示)。此时,由商品市场CC曲线和债券市场BB曲线所决定的利率是实物利率。因为在西方买卖债券被认为是家庭和厂商在进行投资与负投资,自然,由商品和投资供求所决定的利率是实物利率而不是货币利率。

图16-9

③货币供求对实物利率的作用。其一,货币供给对实物利率的影响。帕廷金假定经济在货币供给量为M0,价格水平为P0时处于均衡,此时均衡利率为r0。当货币供给量增加一倍即为2M0,流通中货币数量加倍会增加家庭和厂商的名目货币收入。当家庭名目货币收入增加后,将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而厂商的名目货币收入增加后,将会以新增的货币代替债券发行以融通当期支出,这样就会减少债券的发行,于是债券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率暂时下降。同时,在商品市场上,过多的货币购买力必然形成通货膨胀,商品供不应求价格猛涨。价格上涨使货币贬值,造成原流通中的实质货币余额(贮藏的现金余额)购买力的降低。购买力的降低将减少对商品的需求。物价上涨和货币购买力降低的过程会持续到价格也增加到两倍为止。此时,原来由增加一倍货币供给量所形成的过多货币量,均成为货币必要量了。结果,利率又回到原有的均衡水平。所以,帕廷金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加倍只能导致货币工资率和物价水平的加倍,而不能改变实物利率。其二,货币需求对实物利率的影响。在西方,货币需求是指货币流动性偏好。帕廷金强调他所谓的货币流动性偏好是广义的流动性偏好,即是指人们对货币、债券和商品三项的选择中偏爱货币。货币流动性偏好的增加意味着人们一方面减少对商品和债券的需求,另一方面把债券转化为货币会增加债券的供给。债券市场上的债券超额供给使债券价格下降,从而迫使利率上升。同时,商品需求的下降又造成商品供大于求,结果商品价格下跌。而商品价格下跌提高了闲置货币的价值,增加了实质货币余额的购买力,相应地增加了货币的流动性。当商品价格下跌反作用于债券市场时,由价格下跌增加的货币购买力即意味着相对增加了货币的数量,也就是增加了货币的流动性,这样就会消除债券的超额供给,并且使上升的利率下跌到原有水平。由此,帕廷金认为“货币流动性的增加降低了均衡价格水平,但并不影响均衡利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