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强制储蓄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47页(1104字)

关于货币数量变动对储蓄行为影响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以某些个人消费的减少为代价而对资本积累有利,但是这些个人并不是自愿地储蓄,并且他们并未得到任何直接的利益。

该学说在19世纪早期由H·桑顿和J·边沁建立,他们使用的术语是“收益亏空”和“强制节约”、“强制储蓄”的术语由L·密塞斯于20世纪初所创造。在1797年英格兰银行暂停黄金支付的争论期间,H·桑顿发表了他的《纸币信用》(1802年)一文,按其观点,在货币工资和其他固定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会抬高商品价格水平,导致领取固定收入的工人和其他人的实际消费量减少,形成“收益亏空”,导致实际资本的某些增加。J·边沁在1804年《政治经济学的内容》的手稿中,分析了在所有的人手以最有利的方式被加以雇佣的情形下,如果货币增加,而固定收入者货币收支的总数量保持不变,即使他们贮存的资金数量不变,由于货币贬值,实际资本会增加,它应该归功于强制节约。强制节约类似于间接税对货币收入的影响,来自固定收入者实际消费数量的减少。

在关于金银本位主义者的争论期间,T·尔萨斯1811年在对E·李嘉图的《金块的高价》一书的评论中指出,如果新的货币发行流入到生产阶级手中,资本积累会增加,因为通过价格水平的增加减少了只买不卖的那些阶级的购买力,从而使强制储蓄机制发挥作用。对此,李嘉图回答说,马尔萨斯的结论建立在依靠固定收入生活的那些人必须消费他们全部收入这一假设之上,在货币储蓄的情形中,可能的情况是银行把储蓄从固定收入者那里转移到借钱者手中。

K·魏克赛尔在其累积过程学说中指出,积累过程中,提高价格会产生“非自愿储蓄”,L·密塞斯和F·哈耶克发展了K·魏克赛尔的分析,在其分析周期性变动的“过度投资论”中,用强制储蓄解释高涨。当价格上升速度快于工资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时,会发生强制性储蓄,该储蓄发生在消费以前,它是借助膨胀性的信用扩张实现的。它不会使实际资本永久性增加,在高涨期间建立的新资本会在下降期间被破坏。

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提出,由于储蓄与投资是不同经济行为者作出的决策,意外利润和损失是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平衡数字,当通货膨胀使购买力重新分配,净投资就出现了。一方面,它表示企业家意外获得的额外投资;另一方面,它表示为消费者为维持消费水平而不得不支付的货币数量的增加,强制储蓄也就发生了。

上一篇:预期效用假说 下一篇:储蓄的利率弹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