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预期通货膨胀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85页(2655字)

对公众的未来预测、行为及其与通货膨胀交互影响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论假说。

预期通货膨胀指一般价格指数中的所有变动总是被(或一直被)各种经济主体正确无误地预见到,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况。根据对货币是否是中性的不同回答,预期通货膨胀理论有不同的发展。判定货币是否是中性的标准大致是: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均衡的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或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M·帕金对货币中性论者的预期通货膨胀理论做了很好的总结。学者们对预期通货膨胀对名义变量的影响意见一致,名义变量(利率、价格)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成比例变动。帕金说,意见不一致之处涉及预期通货膨胀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的后果,对此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较高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会带来较高水平的产出(以及较高水平的经济福利)。这一观点来自蒙代尔-托宾效应:较高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导致保持现金平衡的机会成本增加。按照蒙代尔-托宾的观点,这种机会成本导致意愿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资产组合从货币资本向实物资本重新分配。较多地持有实物资本导致较高的资本总额,因而产生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后者又会导致较高的产出水平。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把经济推上一条朝新的更高的资本总额调整的道路,这会导致经济增长率的暂时性上升和产出水平的永久性上升。

第二种观点是较高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使产出降低。存在两类模型。其一是,在萨缪尔森和华莱士的发展阶段重叠框架中,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使各行为者要更有效地利用他们所持有的货币,结果使他们的存款减少,并以较小的规模转入下一阶段。其二是克洛尔提出的货币技术基础——现金预付限制。斯托克曼用克洛尔的假设来说明,较高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提高了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因而也就均衡地降低了所从事交易的规模。按照斯托克曼模式,这导致了较低的投资率和较低的资本总额,从而导致较低的产出水平。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将经济引上一条调整的道路,它通向较低的暂时性增长率和较低的永久性收入水平。

第三种观点认为,以上两种观点所举的各种效应源自一个特殊的制度假定,即持有货币是没有利息的。由于这一假定,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会改变货币余额的实际收益,从而导致各种实际的资源配置效应。假如银行体系是互相竞争的,会对货币余额(银行存款)支付利息,那么,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没有任何实际效应。实际利率由各种偏好所加强,资本的边际产出要和固定的时间偏好率相等,所以资本总额和产出率不会受货币情况变化的影响。

所有以上的结论都可置于货币和资本之间的替代(补充)关系中予以考察。如果货币和资本是资产组合中互相替代的关系,则蒙代尔-托宾效果会出现。但如果货币与资本象在重叠发展阶段和预付现金模式中所暗示的那样为互补品,则较高的预期通货膨胀只能带来较低的产出。克门迪尔和梅格尔的研究已否定了蒙代尔-托宾假说。

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提出的自然率假说认为,存在着一种与预期通货膨胀率无关的独特的“失业率”,在此特定意义上货币是中性的。莱德勒和帕金的研究也表明,在预期通货膨胀中失业率确实是中性的。

如果货币不是中性的,在假定寿命有限的经济行为者模型中,稳定状态的实际利率会受到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人均资本存量和消费率也是如此。即便在一个实际利率对预期通货膨胀率是恒定的经济里,名义利率,从而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数量也会受到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在大部分拟合的很好的模型中,预期通货膨胀对其他变量也会产生影响。总之,通货膨胀预期水平将具有很强的资源配置效应。抛开对名义变量的关注,帕金总结的第一、二种观点似乎支持了货币非中性者的论调。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①任意歪曲了长期契约,净债务人可能获得意外利润,净债权人却受到相应损失。这种再分配效应是不公正的。未来价格水平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储蓄的不安全性使人们感到没有靠得住的资产,从经济福利的角度看,代价沉重。②会产生制度性的货币幻觉。包括税收体制在内,各种类型的安排无法进行调整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更普遍的情况下,若不使用通货膨胀会计(或使用但不够准确)的话,通货膨胀会混淆收入和资本的区别。相对价格对均衡水平的偏离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

沿用帕金的总结,大体上有三种理论用来解释非预期的周期性的通货膨胀。加入经济周期的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找出通货膨胀的起因及其传导机制。第一种是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他区分了价格粘性和价格自发变动两种情况。正常状态时工资和价格具有相对粘性,对总需求冲击只是逐渐作出反应。最初,需求的变化对产出的影响大于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但最终价格和工资将会调整而能够完全反映出总需求的变化。但这种正常状态常受到自发的价格变动的冲击(如工资增加的推动),随之而来的是“滞胀”。价格的自动上涨提高了通货膨胀率和增加了失业,如果货币供给增加,价格水平还要上升。希克斯-托宾的劳动供给理论为工资、价格粘性提供了佐证。第二种理论是以关于总需求的不完整的周期信息为基础的。这种方法有时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学说”,70年代初由卢卡斯首先提出。这一方法和凯恩斯学说中的总需求确定机制大体一致,但关于总供给则不同。它设想单独的各个经济行为者是在信息隔绝的“孤岛”上运转,因而不能区别价格水平的绝对变化和相对变化。这种混淆使他们把价格的绝对变化当作相对变化来对待。这种反应造成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正向共同变化。不论在凯恩斯学说中还是新古典主义理论中,关键的驱动(实际产出和通货膨胀率)周期性变化的因素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波动,这点二者是相同的。所要介绍的最后一种、影响最小的理论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它否认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变化或任何其他总需求波动的起因是形成经济周期的原因,总波动起源于技术对总量生产函数的冲击,或源于某些特定部门的冲击及经济部门间的相互干扰。目前尚无可靠的和系统的论证可以在上述三种理论中做出取舍和优劣评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