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造百万即百万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44页(872字)

中国清代学者王瑬(公元1786~1843年)提出的无限制发行不兑现纸币的主张。1828年王瑬写成《钞币刍言》一书,并于1831年刻行,此书后又于1837年重新改订刊行,并将原书名改为《钱币刍言》。《钱币刍言》是中国最早专门论述现实货币问题的专着,王瑬在该书中提出了一整套发行纸币、铸造大钱的货币改革方案,主张发行面额一贯至千贯的大钞,兼铸当百、当十大钱,与当一钱并行,大数用钞,小数用钱,同时提出了禁铜及禁银为币政策。总观《钱币刍言》及其提出的一整套货币改革计划,其主旨在于提倡无限制地发行不兑换纸币,实行纸币膨胀政策。王瑬认为“凡以他物为币皆有尽,惟钞无尽,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则操不涸之财源”(《钱钞议一》),他把纸币发行流通视为解决财政、经济及一切社会问题“取利莫大于是”、“利国利民”的不二法门。王瑬否定金属货币与纸币的区别,认为“银钞实同”(《钱币刍言续刻·与包慎伯明府论钞币书》),因此,“诚试使钞,而纸皆化为百千万亿之金钱”(同上书,《上何尚书仙槎先生书》)。他认为凭靠国家法权,就可保证纸币价值即购买力的稳定,纸币发行“利无穷而君操其权”(《钱钞议九》)、“国家有权势以行之”(《与包慎伯明府论钞币书》),“钞直(值)有一定,商贾不得低昂之”(《钱钞议》)。他断言“从来钞法难行易败者,……并不关取之不尽”、“若夫物价之腾涌,原不关乎行钞”,他力图把历代纸币发行流通的失败归结为技术原因而无视滥发纸币的危害。王瑬主张国家纸币发行“但求足用止,自可为之限量,譬诸水火取之不尽,然民间日用自有定数也”,又说“按造钞之数,当使足以尽易天下百姓家之银而止,未可是拟;若论国用,则当如《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使国家常有三十年之蓄可也。”(《与包慎伯明府论钞币书》),足见其纸币发行数量之大;他更主张纸币发行“君足而后民足”,“足君尤先”。此外,王瑬还认为发行不兑现纸币可救治银荒及银贵钱贱,外国因得不到白银,必“无所利而自止”;即使白银外流也不可怕,因为中国已经不用银为币了。

上一篇:以钱为币论 下一篇:泉货之权不重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