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腔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200页(401字)

亦称昆山腔、昆曲。

古代戏曲表演形式。元末明初,南戏流入昆山(今属江苏)地区,与当地语音、音乐结合,并经改进,渐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隆庆时,又吸收北曲、海盐腔、弋阳腔等长处,建立昆腔歌唱体系,编有传奇《浣纱记》上演,从此扩大影响。万历末,形成众多流派,后又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明天启初至清乾隆时,为昆腔鼎盛期。新剧作与优秀演员不断涌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歌、舞、介、白互相配合,老生、小生、旦、老旦、外、末、净、副、丑等脚色分工细致,并各有本身表演程式。音乐曲调旋律多变而完美,演唱技巧高级,配以笛、琵琶、鼓板等伴奏乐器。舞蹈注重写意与抒情,念白能运用大段快板式韵白。乾隆三十五年(1770)后,盛行演出折子戏,出现一批精品。

但因剧目锐减且陈旧,表演唱做过重,束缚创新,唱辞古奥,脱离一般观赏水平,渐趋衰落。嘉庆、道光以后,渐为徽班*皮黄戏压倒。

上一篇:皮黄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