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黄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201页(398字)

古代戏曲表演形式。

清初,北京盛行昆腔,京腔。乾隆时,各种地方戏曲进京献艺,秦腔一度名动京师。五十五年(1790),三庆班等四大徽班相继进京,虽以唱二黄调(徽调)为主,但诸腔并奏,剧目多样,因而迅速压倒、融合秦腔。道光时,湖北楚调入京,其所唱西皮调与徽班二黄调合流,合称皮黄。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清廷帝后对皮黄兴趣浓厚,网罗大批名角,使北京演戏频繁,科班纷纷成立,名演员辈出,其中尤以谭鑫培、王瑶卿对皮黄改革创新贡献最大。皮黄剧目繁多,表演虚实结合,超脱舞台时空限制,以形化神。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黄、西皮为主,吹打曲牌多来自昆曲。行当初分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后有合并。

各行当皆有独自表演程式,唱做念打各具特色。

伴奏有拉、弹、吹、打四类乐器,以胡琴为主。妆扮以明代服饰为基础,配以色彩斑斓的脸谱。后又称京剧、平剧、京戏。

上一篇:南戏 下一篇:昆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