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212页(937字)

汉语中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特点。

汉语方言的形式和发展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为三千,西周初期还分封八百诸侯,因地域差异,据推测,其时已有汉语方言。春秋战国时,不但黄河东西的汉语方言已有差异,北方跟南方的汉语方言也已有显着的不同。秦始皇统一后,实行“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方言的发展。西汉扬雄着《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一本各地方言比较词汇集。现代学者据该书所称,得西汉方言区十三个。

秦汉以前的上古时代,汉语方言除了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方话外,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也可能已经在东南地区逐渐形成。《汉书·地理志》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百粤”即“百越”,汉人来源地各异,在汉人跟汉人、汉人跟异族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吴、粤、湘等方言。周秦以后,汉人逐渐南下进入今广东、广西等地,作为交际工具的汉语,由于山川阻隔,交通闭塞,跟北方汉语越益疏远;另外由于民族杂居而引起语言的相互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粤方言。

魏晋北朝时,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在北方地区,汉语和异族语发生融合,引起汉语的重大变化。在南方地区,南渡的北方人把北方汉语带到江南,跟当地的汉语方言相互影响和渗透,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汉语出现“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篇》)的混杂局面。

客家方言、闽方言乃至赣方言即肇始于这一时期。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迁徙始于西晋永嘉之乱,其后又经唐末、宋末两次中原汉人的大规模迁徙,到达赣、闽及粤东粤北等地,其语言形成客家方言,保留较多的汉语古音韵,人称“客家话”。今闽方言地区在秦汉之际即有中原汉人移居,五胡十六国时,中原汉人大量南迁福建,其语言逐渐形成了闽方言。江西在春秋时位于吴、越、楚交界处,在汉代则介于荆州、扬州间,当时所使用的汉语,在吴语和楚语的范围之内,或者跟吴语和楚语有很密切的关系。魏晋以后,随着中原汉人几次大规模的南移,江西为必经之地,当地的原有汉语方言与被带进的北方方言互相影响、渗透和吸收,导致形成既不同于吴、粤方言又不同于北方方言的赣方言。

上一篇:雅言 下一篇:市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