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293页(661字)

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

《内经》书中,温病、热疖、伤寒指的是同一类疾病。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论述外感病的第一部专着,但将这类疾病统称之为“伤寒”。晋代以后,又有“四时不正之气”的说法,对热病病原,都从天气之异常来考虑。宋元时期,温病学开始脱离伤寒学说体系,刘完素强调“六气皆能火化“观点,庞安时提出温病与伤寒不同。明初王履始指出:“瘟病不得混称伤寒”。至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出,标志独立的温病学体系的形成。

吴氏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以感”,这种异气叫“戾气”或“杂气”,是一种物质。他认识到传染的来源的是自然环境和人与人互相传染,且确认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还认为外科各种传染性疾患也由戾气引起。

这比欧洲同类学说早了二百余年。另外,吴又可还强调了温疫的原因疗法。至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一批温病名家,有叶桂、余师愚、薛生白、陈平白、吴鞠通、王孟英、周扬俊等,尤以叶、吴、王影响最大。

均力主温病不同于伤寒之说,认为伤寒为寒邪所致,由皮毛而入,按六经的次序传变;温病则为温、暑、燥、湿等邪气引起,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按卫、气、营、血或三焦的次序传变。证候上,伤寒初起恶寒而口不渴;温病则不恶寒而口渴。伤寒无发斑、汗战等证;而温病多有此证。伤寒最易大汗而亡阳;温病则易热劫而伤阴。

又提出治疗上伤寒要以辛温解表;而温病则最忌辛温而要用辛凉。还把温病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不同类型,分别加以论述。

上一篇:医生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