骰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00页(409字)

古代博戏。

前身为玩六博时所用箸、茕。箸,又作“箭”、“究”、“簺”,用竹制成,长约六分。

六箸上分别刻有枭、卢、犊、雉、塞,叫“采”也叫“博齿”。

战国秦汉之际,箸用木料制作,共五枚,因取名“五木”。

其形两头尖,中间平广,状似杏仁,每枚均为两面,各涂黑、白色,分刻犊、雉形状。茕以木制成,后改用石、玉,因名为“琼”。

为橄榄形,四周匀作五面,刻画以别之,一画为“塞”,二画为“白”,三画为“黑”,两画交错为“五”,不刻者为“绳”。魏晋时期,琼、五木在发展中嬗变为“骰子”。

唐时除瓷制品外,普遍使用兽骨、兽角雕刻制作。为正方形六面体,大至方寸。各面分别刻有一点(么点)、二点、三点、四点、五点、六点。其中四点为红色,余皆黑色。

后世体积变小,亦称之为“投子”、“浑花”、“出玖”、“浮图”、“六赤”、“穴骼”、“投琼”、“明琼”等。在各类游戏中使用甚多,也有只掷点以定胜负的。

上一篇:叶子戏 下一篇:诗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