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40页(336字)

漆器名。

以铜作胎,在胎上分层漆至一定厚度,多者达百层,然后浮雕、烘平、磨光。唐代已有。用朱红色漆的称“剔彩”。另有剔黄、剔绿、剔黑等。

如将红黑色漆间相涂漆,雕刻花纹者称剔犀或称乌间朱线。宋代作品以江苏金坛宋墓出土的团扇柄与现藏日本的剔黑圆漆盒为代表。

山西大同金墓出土的剔犀奁,是迄今所见宋金时期最大的剔犀漆器。元代和明初时以浙江嘉兴的产品最着名,称西塘派。

明成化、弘治时内廷雕漆器胎变薄,花纹疏朗。

至嘉靖年间,云南雕漆始入内廷,取代了西塘派。其特点是刀不藏锋,棱不磨熟。明末清初技艺失传。

乾隆四年(1739)由封岐刻样,苏州织造漆作仿制成功。宫廷用器亦大多为苏州制作。

品种有瓶、盘、罐、盒等,也可制作柜、几、屏风等家具。

上一篇:端砚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