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15页(1143字)

【生卒】:1021—1086

【介绍】:

中国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车刑狱等官职。向仁宗上《言事书》,主张培养人才,“变更天下之弊法”,其意见未被采纳。神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后任宰相。

熙宁二年(1069年),推行变法,分为青苗、农由水利、保甲、募役、方田均税、均输、市易等法,旨在抑制土地兼并,发展农业生产。后因受光反对,新法被废。

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退居江宁。后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卒谥文。对当时社会矛盾有较深刻分析,要求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政策。

认为社会历史是变化的,反对“祖宗之法不可变”,提倡“天道尚变”(《河图洛书议》)。事物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皆名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由于“耦”即“有对”,使事物“相生相继”,“相克相治”,形成“物理之常”(《道德真经集义》)的普遍规律,这种普遍规律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就是“新故相除”(《杨龟山集字说辨》引《字说》)。

要求统治者能够适应“权时之变”,认为时代的形势不同,社会制度和指施也应有所不同,提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传》)。主张封建社会应加强皇权,“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公集·乞制置三司条例》),否则,就会“失其柄”,造成“人以私义自高,而爵不足以贵之,以专利自厚,而禄不足以富之”(《周官新义》)的局面。

统治者要以仁、义、礼、智、信治天下,以为“仁、义、礼、智、信,天下之达道,而王霸之所同”,只要以“仁、义、礼、智、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宋元学案·荆公新学略》)。提出养民、富民的主张,强调“生万民”,“养万民”(《周官新义》),使“庶民保其常产”(《义》),达到“富之然后善”的“正人之道”(《洪范传》)。

要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必须善于“生财”、“理财”,生财的途径,是“因天下之力”(《文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资之天地”(《文集·与马运判书》),即利用所有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并利用自然。理财的途径,是抑制兼并,“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而民财不匮”(《文集·乞制置三司条例》)。与其子王雩等人以己意重新注释《周官》、《尚书》、《诗经》,时称《三经新义》。指斥儒家经典《春秋》为“断烂朝报”(《宋史·王安石传》),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着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王文公文集》、《周官交义》残卷,其《老子注》若干条存于《道藏·彭耜道德真经集注》中。建国后,有中华书局《临川先生文集》新印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新版《王文公文集》。

上一篇:王弼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