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幻想锁链的彼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19页(803字)

弗洛姆“综合”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作,出版于1963年。

该书的主题,用弗洛姆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认识支配个人生活的规律和社会的规律,也就是人在其社会生存中的规律。我也试图找出弗洛伊德学说中那些仍然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思想和那些需要修正的论断。对于马克思的理论,我也是这么做的。在理解和批评这两位思想家后,我最终达到了一种综合”。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相信,人是受无意识力量,即意识背后的客观力量决定的。他们的分歧只是在弗洛伊德学说中,无意识力量是人的生物本能(里比多或生本能、死本能);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所不知道的客观力量是社会和经济的历史动力。

他说,弗洛伊德所发现的无意识过程和性格特征的动力学本质,都是对人的科学的独特贡献。弗洛伊德的片面性是,过份夸大了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忽视了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的个性的影响。

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所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但是他过份地强调了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人本身心理因素的作用。他要用精神分析学说来“补充”,提出了“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理论,用以说明经济基础是怎样决定意识形态这一上层建筑的。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不可能结合起来。弗洛姆达到的“综合”,肯定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并用它们来“解释”、“改造”马克思的历史观。

他所说的“人在其社会生存中的规律”,就是“必须从普遍人的价值观点出发来认识社会的动力,批判地估价自己的社会”。用一种适用于一切社会和一切人的共同人性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显然不同于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抽象的人性为出发点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分享到: